以开放促发展:抓住中国金融开放新机遇

过去二十多年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从业务规模和成长性来看,在全球市场中表现均十分亮眼。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国金融市场迎来了首轮开放,第一轮开放主要以全资法人银行、保险及非银金融机构非控股合资为主线。有了前一轮开放的市场积淀,最新一轮开放引起了国内外金融界的热切关注,“进一步开放”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高频词汇。对外开放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包括金融牌照和业务准入的开放;第二类是金融资本项目的开放。本文将重点讨论金融牌照和业务准入的对外开放。

自2018年央行行长易纲于博鳌亚洲论坛宣布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起,新一轮对外开放措施加速释放。这一轮的金融对外开放不仅是持续完成中国对WTO的承诺,更是中国推动自身金融体系结构性改革的主动选择,将有望支持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及金融体系自身的转型升级。在规模和增长之外,中国金融行业的结构性变化也已然成为吸引外国投资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供给侧改革、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支持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金融业的关键议题,主要金融行业均开启了力度空前的结构性改革,资管新规、IPO注册制改革等一系列代表性监管举措正逐步落地。外资机构也在密切关注这些结构性变化所蕴含的新机会,以及如何在这些结构性变化中赢得市场份额。在以改革促开放的思路指引下,新一轮开放将进一步推动中国金融行业的深化改革,促进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对中国金融业新一轮对外开放有以下四大洞察(图1):

  1. 与2001年加入WTO后的开放相比,此轮始于2018年的金融对外开放,无论在金融牌照开放广度、业务资质开放深度、还是开放速度上都超过了上一轮。
  2. 全球已就中国金融市场的地位与增长前景达成共识,中国金融行业的结构性变化已经成为吸引全球领先金融机构的关键因素。
  3. 如何在中国市场获得持久稳定的成功,是外资在新一轮金融开放中关注的重点。
  4. 金融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对中国金融体系顶层设计、行业高质量发展以及机构化能力建设均具有重大价值,未来可期。

“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在转型过程中,我们认为中资金融机构需把握四大关键点:
一、金融业要回归本源,以客户为中心,要服务好客户,做好客户经营,大力发展轻资本模式。

二、风险跟合规是核心竞争力,可以创造价值,在这方面很多金融机构都有深刻的经验教训。

三、产品创新和科技赋能一定要真正提到战略议程,要从口号变成行动。

四、要具有精细化、专业化、敏捷化、协同化的管理及差异化的发展模式。

与上一次金融开放不同,过去数年,国内机构在跟国际金融机构合作过程中,从文化、对外资专业性的尊重度和包容度方面都越来越理性,形成良性循环。这给本轮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开端,双方可以取长补短、实现共赢,推动中国金融市场繁荣发展!

 

本文为麦肯锡中国区金融研究中心最新报告《中国金融开放新机遇》前言。

点击此处获取报告全文PDF。

 

作者:

倪以理是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香港分公司;

曲向军是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香港分公司;

马奔是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常驻上海分公司;

廖红英是麦肯锡金融研究专家,常驻上海分公司

盛海诺是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香港分公司;

毕强是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北京分公司;

于志洋是金融研究员,常驻上海分公司;

苏文扬是金融研究员,常驻上海分公司;

吴奕珺是金融研究员,常驻上海分公司;

王逸敏是金融研究员,常驻上海分公司。

 

麦肯锡公司版权所有©2020年。未经许可,不得做任何形式的转载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