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人
在过去3-5年,互联网金融在全球范围内上演了一场盛宴,而在中国,其火爆程度更是令人瞠目。截至2015年底,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市场规模达到12-15万亿元人民币,互联网金融用户数超过5亿为世界第一。其中,P2P网贷交易额(达近万亿元人民币)世界第一;第三方支付交易额(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亦全球领先;理财领域以阿里的余额宝为代表,在短短两年内资产管理规模达到7000亿元人民币,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货币市场基金。
除了市场面的欣欣向荣,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起到了颠覆性影响。72%的智能手机渗透率远超发达国家水平。超过30%的中国人使用互联网(包括移动)支付,其使用场景已涵盖了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并且推动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约16万亿元人民币)。网络理财、炒股等用户也近亿。互联网金融的渗透率有望在未来数年进一步提高,并拓展到更多的细分领域,成为不可逆转的消费者行为趋势。
在巨大的市场机会面前,来自不同产业的市场参与者竞相涌入,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迎来了爆炸式增长。
第一类是来自互联网行业的“新军”。BAT等巨头纷纷试图打造基于电商或社交平台的多牌照互联网金融帝国。阿里旗下的蚂蚁金服和腾讯旗下的微众银行的估值更是分别高达600亿与55亿美元。除此以外,还涌现出了数以万计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尤其聚集于财富管理与融资贷款领域。
第二类为向互联网转型的传统金融机构。以平安为代表的金融控股集团近年来加速推进数字化革新,将互联网金融纳入其战略板块,并通过陆金所、平安车险、平安好房等一系列子公司积极构建其“衣食住行生态圈”。而以工行、建行为代表的国有商业银行亦在去年推出了雄心勃勃的互联网金融战略,大举进军电商领域以打造互联网业务平台。
第三类市场参与者来自与互联网和金融都不沾边的传统行业,如以苏宁和国美为代表的零售业和以万达为代表的房地产业。它们多采取“线下资源+线上平台+金融服务”的三合一模式,利用其庞大的线下客户资源与全供应链信息,撬动了原本属于银行的核心公司客户,并进一步带动上下游的小微企业与零售个人客户,对前两类市场参与者形成了有力的威胁。
然而,在互联网金融业态勃然兴起的同时,诸多风险也在飙升,包括消费者不够理性、创新产品存在设计缺陷、甚至蓄意欺诈等。据统计,在我国3000余家P2P网贷平台公司中,有三分之一存在信用风险或流动性风险。如“e租宝”、“中晋资产”等类似事件的频发引起了市场的震惊和关注。201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体现了监管当局整治乱象、强化管理的决心。随着各类监管法则的出台与消费者逐渐成熟理性,中国互联网金融势必将迎来大浪淘沙,最终留下真正的成功者。
要想在这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并成为赢家,市场参与者有两个可行的方向。一是以客户为中心,通过迅速拥抱互联网/数字技术、拓展业务领域,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搭建较为完整的互联网生态系统。二是成为专业服务商,通过效率、成本、专业化来聚焦制胜。具体而言,可衍生出以下四种业态模式:
一、全面数字化的全能型银行。这类业者能够以多种出色的数字能力提供传统金融业务,包括基于数据的洞察和分析、数字化营销技能、精简高效的数字化流程以及相应的组织架构和文化氛围。如英国劳埃德银行(Lloyds Bank)从客户需求出发重新设计十大客户体验旅程,通过数字化转型扭亏为盈,一跃成为欧洲最领先银行之一。
二、生态圈的营造者。此类业者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多重的合作和伙伴关系构建较为完整的互联网生态圈,并成为生态圈的拓展者。生态圈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而金融中介业务仍是其主要收入来源。比较典型的案例如蚂蚁金服、平安集团等。
三、细分市场的深耕者。这一类参与者通常聚焦于某一细分领域,提供高度精简化与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如捷克的Air Bank堪称银行业的极简主义派——只向客户提供传统的活期(关联信用卡)、储蓄、现金贷款三个业务,所有业务都可在手机、互联网等移动终端办理。
四、专业的规模供应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供应与运营端正进一步趋向标准化和商品化。因此未来将出现专业的规模供应商,即通过效率、成本和专业化来制胜。例如银行可能转变为低成本、大规模的资金供应商,类似于水电煤公用事业公司的定位。
在硝烟渐起的中国互联网金融竞争中,市场参与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稳固在竞争中的独特优势。我们也期待看到这场竞争的赢家成为世界互联网金融的领导者。
作者诚挚感谢同事刘霄对本文的贡献。
周宁人为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她同时担任中国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联合负责人,常驻上海分公司。本文是《麦肯锡中国互联网金融观察》系列第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