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具备从“汲取创新”(吸收并改良国际先进技术和知识)转变为“领导创新”的潜力。中国企业在某些类型的创新上表现出色,它们善于改良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客户需求,或是利用中国制造业生态系统的优势改进工艺流程。中国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等挑战更大的创新类型上仍相对落后,但中国企业正在凭借独具本土特色的方式加快实验与学习。
▪中国创新势在必行。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推动力——劳动力扩张和资本投入的逐渐式微,到2025年创新(广义创新)需要贡献多达一半的GDP增长,相当于每年为GDP贡献3-5万亿美元。我们发现,中国如能通过创新实现服务业扩张并提高其生产率,同时依靠数字化创新进一步改善制造业效率,到2025年之前每年可以创造1-2.2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中国在四个创新“原型”的表现不一。我们从四个创新原型的视角分析了30个行业,衡量创新带来的效益。中国在客户中心和效率驱动型创新的表现出色,但在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型创新方面仍然有待提高。
▪充满活力的巨大市场让中国在客户中心型创新上具备优势。中国的创新企业利用庞大的本土消费市场(主流消费阶层家庭数量目前已逾1亿户)快速推动新构想的商业化。中国消费者愿意尝试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早期版本,他们提出反馈意见以供企业迅速改进,因而对创新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的制造业生态系统让效率驱动型创新成为可能。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庞大的制造业生态系统,供应商数量超过日本的五倍,还有1.5亿制造业工人和现代化的生产设施。
▪工程技术型创新需要加快先进经验知识的获取。国有企业的采购活动、政府促成的技术转让以及市场规范的引入加快了通信设备、风电、高铁等行业对先进经验知识的获取。
▪中国企业采用独特方式在科学研究领域迎头追赶。中国政府长期致力于加大研发投入,培养科研人才,鼓励专利申请,但中国仍未在科学研究型创新方面取得领先。如今,中国企业在科研领域正以独特的方式推动创新——利用中国的低成本和充足的研究人才加速实验与发现流程,实现科研创新的快速发展。
未来十年内,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中国作为低成本快速创新的基地,全球各地都将感受到中国创新的效应。总体而言,这一效应将带来颠覆性的影响,它将推动规模宏大而又灵活敏捷的创新,解决新兴市场未被满足的需求,为先进经济体创造新产品和新服务。全球消费者将能享受到更加物美价廉的产品。
Jonathan Woetzel(华强森)为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他同时担任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资深董事及亚洲区领导人,常驻上海分公司;
Erik Roth(罗瑞麟)为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常驻斯坦福德分公司;
Jeongmin Seong(成政珉)为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国副院长,常驻上海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