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汽车业务代表团海外走访见闻:匈牙利篇

管鸣宇, 周冠嵩, Andras Kadocsa, Patrick Schaufuss, 张思弘

过去几年中国汽车出口飞速发展:2023年出口规模突破500万辆关口,位居全球首位。2024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逼近300万台,同比增长25%,继续领跑全球。虽然取得了不俗业绩,但不断增长的汽车出口量也将中国汽车厂商置于各国立法者的关注之下:日益严苛的贸易环境下,中国汽车企业的国际业务布局正由出口导向转型为在关键目标区域直接投资及建厂。这一进程不仅涵盖了整车生产基地的海外布局,也包括电池等关键零部件。

在这股出海热潮中,匈牙利由于卓越地理位置、相对适中的劳动力成本以及中匈两国历久弥新的传统友谊,被诸多中国车企及零部件企业视作首选目的地国。例如,匈牙利2023年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达130亿欧元,其中约60%来自中国投资者,且主要投入汽车及电子等产业。目前,若干来自中国的汽车产业投资已在匈牙利完成建设并转入实际运营。这些先行者所积累的海外实战经验,无疑将给诸多蓄势待发、意欲“扬帆出海”的中国企业提供宝贵指引与借鉴。

为更好了解匈牙利汽车产业现状、招商政策以及在匈中国企业实际运营情况,麦肯锡汽车业务代表团近期在匈牙利进行了实地走访。代表团由若干来自麦肯锡汽车业务中国分部、德国分部以及匈牙利分部的核心成员组成。访匈期间,代表团与匈牙利中央及地方相关部门展开了深入交流,探讨了匈牙利当前汽车产业政策、投资环境及招商激励措施;同时也实地走访了多家布局匈牙利的中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匈牙利考察过程中,麦肯锡代表团既被在匈中国企业的“蓬勃朝气”所鼓舞,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中国企业在匈投资项目从蓝图到落地之艰辛:例如,在走访过程中,类似“进度远不及预期,至少超期一年半”、“由于项目延期,建设费用预计会严重超支”等反馈声不绝于耳。

下面这张照片由麦肯锡访匈代表团在当地拍摄。照片摄于某家中资企业位于匈牙利的工厂地块。距离该中资企业宣布启动匈牙利项目已一年有余;但时至今日,除了极远处几台零星机械正在进行场地平整工作之外,整个项目尚未进入正式施工阶段。回顾某美资电动汽车车企的在华投资历程,该企业从项目签约,到在华工厂落成并首车下线,仅用时18个月。两相对照,项目执行效率可谓天渊之别。

我们将此行的所思所感整理成文,这也会是麦肯锡汽车业务代表团海外走访见闻系列中的第一篇。未来我们将访问多个对中资车企极富吸引力的热门投资国,逐一记录并分享考察体会。

海外业务的复杂性

  • 多算胜,少算不胜:《孙子兵法》将战前“庙算”视为战争的胜负手,即所谓“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这一思考同样适用于中国企业的海外布局。中匈两国汽车产业间存在着一系列结构化差异,涵盖从初期的投资项目谈判、审批到工程建设、员工招聘及后期运营等每一个环节。能否在项目落子前的“庙算”阶段就准确把握这一系列差异并制定相应预案,直接决定中国企业布局匈牙利乃至欧洲市场的成败。
  • 中国方案匈牙利方案:中国企业在“走出国门”之前,或多或少会带着某种惯性,即认为其在中国的投资及工厂运营经验可以被复刻到匈牙利等海外市场。但访匈期间的所见所闻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此路不通。

以动力电池投资为例,中国民众对此类投资在本地的落户及带来的就业机会通常都持欢迎态度;但在匈牙利,普通民众基于环境保护立场,对动力电池项目的接纳程度偏低,甚而持反对立场。某家在匈的中资企业向我们表示,其在社区层面进行的一项关于动力电池工厂公众接受度的调查显示,匈牙利民众普遍担忧这类设施可能给自然环境和水资源带来风险,甚至表示宁可保持当地以农业为中心的传统经济结构,也不愿接纳电池工厂入驻。这就需要赴匈的中资企业采取对应的“匈牙利方案”,即不仅要满足当地环保标准,更重要的是对当地民众就动力电池投资的必要性及安全性进行沟通及说明。

  • 众人拾柴火焰高:以项目审批为例,匈牙利的各类投资项目均需取得相应许可,许可审批流程颇为冗长及耗时,且在取得许可之前项目无法动工。当地中资企业的实际经验表明,以一己之力获取项目审批的难度极大。通过携手合作伙伴,如匈牙利投资促进局(Hungarian Investment Promotion Agency,简称HIPA),或是熟稔审批法规细节的本地企业等,中资企业可以梳理复杂的审批流程,更加顺畅地推进项目。
  • 欲速则不达:以工程建设为例,中国企业普遍习惯于国内的高效施工进度,正式开工后的设计变更也并不鲜见,并且设计方/施工方通常都能给予配合。但匈牙利的实际情况则不然:在当地工程建设中,通常只有在所有设计细节都敲定之后,工程建设才会正式动工;并且当地设计及施工单位对开工后出现的设计变更配合度较低,设计变更不仅会产生高昂变更费用,更会延宕施工进度。当地建筑工人通常不驻扎工地生活,也很少在夜间及周末施工。施工现场出现的任何物料及设备缺失或损坏都可能造成施工暂停。缺失的物资不仅当地市场一时难以筹措,甚至当中方提出可以从中国紧急调配时,跨洲际的解决方案也常常因两地法律法规差异而难以实现。当地中资企业的实际经验表明,任何按照中国时间表设定的工程进展规划都是“空中楼阁”,最后都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 招聘:匈牙利总人口约1000万;除了首都布达佩斯外,匈牙利其他城市的人口大都在数十万量级。在这样规模的城市招聘数千名工人,就好比在上海招聘十余万工人,难度可想而知。特别是在匈牙利的若干热门投资地,由于近年来吸收了多宗大型制造业投资,所以可能会有若干家企业同时进行数千人规模的招聘活动,劳动力供给紧张程度 “雪上加霜”。
  • 员工:匈牙利工人普遍有着较高责任心。但由于欠缺在大型工业企业长期工作的经验,当地员工对识别质量及效率隐患的敏感度较低,缺乏中国企业常见的针对质量及效率问题的班组间讨论及头脑风暴。同时,由于两国文化背景不同,中匈两国员工之间也可能出现一些误解甚至是指责。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洞悉中匈两地投资建厂的一系列结构性差异之后,针对赴匈或赴欧中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我们也在此提出若干建议,以期收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之效:

  • 战略规划:中企在前往匈牙利(或者欧洲)开展项目谈判之前,需要就项目方案进行通盘战略规划,包括投资额、产能规模、资源需求(土地、水、电、气等)、资金安排、当地雇佣规模、当地供应商资源、当地客户资源等;同时,应针对可能的突发状况制定预案,例如审批耗时过长、工程建设延期及超支、当地需求不达预期,或者当地员工招聘不达预期等。
  • 驻匈团队:在规划匈牙利(或者欧洲)投资项目的建设周期时,务必将“中国效率”抛诸脑后,而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划项目审批及建设周期,并留足时间。同时,驻匈团队须抽调来自国内各业务部门的精兵强将,彼此高效协调并及时共享信息。驻匈团队应积极管理来自总部的预期,以避免实际项目进展与总部预期相差过大而给项目执行带来额外挑战。尤为重要的是,驻匈团队的一把手必须得到总部充分授权,以推动项目落地。
  • 本地合作伙伴: 筛选并接洽优秀本地合作伙伴对中资企业在匈业务实践同样至关重要。优秀本地合作伙伴能够在审批流程管理、项目管理、政府关系、公众形象维护等领域给予中资企业巨大帮助。
  • 本地人才团队

– 高管:本地高管的加入可以帮助提高与匈各界的接洽效率,特别是在公关、法律、人力、政府事务等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本地高管的加入,将极大促进决策效率与执行力,有效疏通合作路径。

– 蓝领招聘:赴匈的中资企业应对匈牙利的劳动力供给状况有清醒认知,进而进行审慎的招聘规划,包括将招聘目标区域扩展到投资地所在的周围市县、建立良好的雇主品牌等;同时,高度自动化生产线是应对当地蓝领工人缺口的根本之道。

– 雇主品牌:获得本地高级人才对中资企业在匈牙利业务开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匈牙利高校主要集中在首都布达佩斯、德布勒森以及佩奇等城市。中国企业可考虑通过奖学金、校园大使、提供实习岗位、资助科研活动等方式展示自身实力并触达当地高校毕业生。

除高校外,与当地职业学校深入接触同样重要,如邀请职校老师赴华参观考察工厂等,这样不仅能直观展示中国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还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就业引导,从而在源头上吸引更多潜在人才。打造良好雇主品牌的途径还包括赞助体育赛事、文艺活动、公益活动等。例如,音乐会是当地常见的社区活动,深受民众喜爱,并且诸多在匈国际企业都会通过赞助音乐会的方式增进与当地社群的互动以提升企业形象。但据我们观察,中资企业通过音乐会的品牌“露出”极为有限,令人惋惜。

– 外劳:在当地工厂引入第三国劳工亦不失为良策,且这也是诸多外资企业在匈牙利普遍采用的方法。但在引入外劳时,必须确保所有操作严格遵循当地法律,避免违规违法行为。

– 提升员工技能:为帮助匈牙利员工提升技能,中资企业可以考虑派遣中国工厂的“老法师”赴匈传授技能。这不仅涵盖生产技术、工艺操作等“硬技能”传承,还包括强调团队合作、持续改进和创新思维的“软技能”培养,比如举行国内常见的旨在提升质量与效率的集体讨论,以增强员工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跨部门协作精神,全方位提升工厂整体效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需要“走出去”,这不仅有助于开拓国际市场、贴近目标消费群体、高效利用全球资源,也能更好面对国际贸易环境的风云变幻。前途固然远大,但中国企业“走出去”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希望本文以及后续系列文章能给“走出去”的企业提供若干思考及启发。

 

作者介绍

管鸣宇,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中国区汽车咨询业务负责人,常驻北京分公司;

周冠嵩,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常驻上海分公司;

Andras Kadocsa,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布达佩斯分公司;

Patrick Schaufuss,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慕尼黑分公司;

张思弘,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常驻法兰克福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