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投资——曾经的“偏门”,而今已发展成为规模可观、迅速扩张的市场力量。本文以绿色投资为切入点,介绍六大绿色投资主题的巨大潜力,接着从投资策略、投资工具、投资运营这三大角度出发,为广大投资者提出可持续投资落地实践的具体建议。
六大绿色主题,万亿美元投资机会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之下,绿色主题投资成为可持续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各国致力于推进净零排放目标,可持续发展浪潮持续冲击各个领域,随之而来的是隐藏在潜力主题下的巨大投资机会。综合考虑投资可行性与发展潜力两方面,我们以绿色投资为切入点,总结了六大投资主题。放眼全球,这六大投资主题将在 2030 年带来 7 万亿~ 11 万亿美元年的投资机会(见图 1)。
绿色能源 ( 投资机会 :2.3 万亿~ 3.5 万亿美元 )
能源行业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行业,开展能源行业脱碳、实现化石能源向绿色能源转型,是实现全球净零目标的关键一环。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智能电网、电力系统灵活性和储能解决方案、电网和客户能源分析、氢能、生物燃料等细分赛道具有较大潜力,值得重点关注。
绿色交通 ( 投资机会 :2.3 万亿~ 2.7 万亿美元 )
绿色交通包括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下一代电池技术、可持续航空等,均是极具潜力的投资赛道。其中,电动汽车有潜力成为绿色交通领域的最大赛道之一,相关配套产业(尤其是充电基础设施和电池技术研发制造)也将迎来高速增长和可观的投资前景。 在充电基础设施赛道,我们发现国内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布局充电基础设施领域,重点聚焦充电设备生产、支持技术开发和设施运营这三大方向。充电行业仍然面临着便利性不佳、运营效率不高等方面的诸多挑战,尤其是电网容量和平台之间缺乏互操作性的问题,但中国已有物联网公司通过算法和集中供给等方式试图着手加以解决,并受到投资者密切关注。
绿色建筑 ( 投资机会 :1.3 万亿~ 1.8 万亿美元 )
建筑生态在实施减排过程中可带来投资机会,核心投资机会包括绿色建材、能源效率提升、建筑电气化、现场清洁能源等。企业可从楼宇建设和建筑运营养护两大建筑碳排源出发,思考减碳解决方案。楼宇建设方面,绿色建材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会。建筑运营方面,可通过提升能源管控效率(如开发高效照明、隔热技术、能源监测和自动化调节等技术)以及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如建筑电气化、使用清洁能源等)降低碳排。
循环产品和包装 ( 投资机会 :0.85 万亿~ 1.2 万亿美元 )
国内外对循环经济的关注分布于垃圾分类与处理、可持续包装、循环产品与旧物升级改造设计、逆向物流与供应链服务等多个赛道。在可持续包装赛道,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着手开发解决方案,一种常见的方式是开发生物可降解材料,比如,近年来备受投资者青睐的海藻的包装材料。
农业改良 ( 投资机会 :0.53 万亿~ 1.2 万亿美元 )
农业改良领域包括农业创新和提产、替代蛋白、粮食和作物保存技术、甲烷抑制剂等投资领域。农业创新和产量提升的核心,包括农作物与牲畜的韧性和产量两个方面。在众多农业创新产品和技术中,替代蛋白不仅能减少大量温室气体排放,还节省了传统畜牧养殖所需消耗的大量土地、粮食和水资源,成为受投资者欢迎的赛道之一。
“棕色”到“绿色”工艺技术 ( 投资机会 :2 800 亿~ 4 000 亿美元 )
在一系列绿色技术中,工业流程脱碳以及碳捕捉、利用与封存(CCUS)是两大热点主题。这两项技术将成为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也将成为绿色技术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其中,CCUS 是实现脱碳目标所必需的“最后一招”。在中国,除了一些石油化工企业的研究所在研发 CCUS 技术外,初创企业也积极投入碳捕捉与利用领域,受到资本市场的密切关注。
除了通过较为直接的主题投资来追求绿色机遇之外,投资者(尤其是投资组合管理者)也可以通过一些 ESG(环境、社会与治理)投资方法,如筛选出 ESG 绩效中“E”维度评分较高的上市企业作为潜在标的,来推动可持续转型。下文我们将介绍适用于更加广义的可持续投资的实践方法。
三大抓手,可持续投资与传统业务相融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对万亿美元投资机会,投资者应该如何选择符合自身发展战略的赛道,又该如何着手开展可持续投资转型,实现可持续业务与传统业务高效并行呢?
我们发现,如果可持续投资的核心工作被有机整合到既定的投资流程中,而不是在此之外平行开展的话,可持续投资就更见成效。基于此,我们建议投资机构从投资策略、投资工具、投资运营这三个方面加以思考,将可持续投资战略同投资流程与投资运营有序融合。
投资策略
投资策略得当将为可持续投资的成功保驾护航。在可持续投资策略的制定中,投资者需要考虑三个关键问题。
第一,投资者的信念。制定可持续投资策略首先应明确投资者的可持续发展愿景和相关要求。对于投资机构而言,可持续投资策略需要构建在机构的整体投资委托之上才能成功。
第二,可持续重要性排序。投资者是希望在气候治理方面有所建设,还是希望更多的资金流向废弃物管理的先锋企业?对于主题投资,投资者可以帮助投资人树立信念,并结合可持续细分赛道的发展前景,初步判断可持续主题。对于其他投资形式(如 ESG 投资),投资者可以参考一些权威机构开发的识别重要 ESG 因素的方法,如可持续会计准则委员会(SASB)的实质性地图(Materiality Map),借此初步识别不同行业的 ESG 侧重点。
第三,风险与回报的平衡。投资者是偏向于风险规避,还是价值创造?不同的投资偏好可能意味着全然不同的标的筛选方式(详见下文)。
此外,企业也要设计指标,评估追踪可持续投资策略的进展,比如一些优秀的机构投资者,往往通过可持续资产的比例、投资组合中企业的 ESG 业绩(如碳排放强度的降低百分比)等指标,来监测可持续投资策略的推进情况。
投资工具
在确立了可持续投资战略之后,投资者就要根据战略方向选择合适的投资组合筛选方法。
构建和管理投资组合有三种主要方法 :负筛选(基于 ESG 考量,将不达标的企业或领域剔除)、正筛选(增加 ESG 因子较高的股份的权重)和股东参与法(通过介入被投企业的董事会或管理层,改善其 ESG 绩效)。
对于关注控制风险的投资者来说,负筛选必不可少,策略的设计应剔除有特别 ESG 风险的公司、行业或地域,或者需要与企业管理者就如何降低 ESG 风险进行对话。而对于更关注价值创造和业绩的投资者而言,正筛选是常见的选择,投资者将 ESG 业绩的财务影响纳入基本面分析,遴选出与投资者可持续战略相符的商业选项或者 ESG 业绩突出的资产。
如果一个机构投资者与董事会或管理团队关系密切,那么它可以优先选择股东参与法,将可持续性问题纳入公司讨论议程。
投资运营
在运营层面,投资机构可以着手以下两个方面 :
- 打造可持续投资队伍与专业知识
领先的投资机构会在投资团队中安插 ESG 专家。除了聘请内部专家之外,投资机构也可选择通过购买商业数据库、聘请外部顾问以及加入相关组织(比如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简称 PRI),获得执行可持续投资策略的专业知识 。
- 监测投资经理的表现
无论通过内部还是外部经理人来打理投资组合,机构投资者都需要定期审核经理人的业绩。一些头部基金已经将 ESG 因素纳入聘用外部经理人的尽职调查,招聘之后,也会将 ESG 绩效作为半年度或年度业绩审核的一部分。机构可以使用外部工具,如 PRI 设计的 ESG 调查问卷 ;或是自行设计评估工具,比如一些投资者通过创建 ESG 分值卡补充合同条款的附函,用来明确外部经理人的 ESG 绩效标准。针对内部经理人,除了上述方法之外,一些投资机构已开始尝试将经理的 ESG 绩效与薪酬挂钩。
三个阶段,逐步迈向可持续转型的成功之路
短期而言,识别可持续发展机会,制定适合的可持续投资战略和方法。投资者
需要结合自身投资偏好、投资理念与信念以及可持续发展赛道潜力等内外部因素制定适合的投资战略,为可持续投资实践之路打好地基,设定正确的航行方向。此外,投资者需要量身定制适合的标的筛选方法,以促进可持续目标和财务目标的融合。
中期来看,应用合适的资源与方法,将可持续投资融入投资流程。成功的可持
续投资融合离不开可靠的运营,尤其是扎实的基本功以及系统化的评估体系。投资者可以通过招聘可持续领域人才,或是利用外部资源,打造扎实的可持续发展专业水平与团队。同时,投资者需要开发或引入评估方法,来追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地情况,例如,针对投资标的的环境可持续衡量指标,以及针对投资经理的绩效评估评分卡。
长期而言,评估投资组合的 ESG 风险敞口,促进业界可持续衡量标准的制定。
少数基金已经开始系统地评估整个投资组合所面临的重要 ESG 风险,尤其是气候变化和能源消耗。此外,投资者需要一起努力,建立更加体系化的可持续衡量标准。近年来,前沿投资者建立的全行业碳足迹测量标准取得了长足进展。除此之外,针对其他大多数可持续主题,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衡量标准。风物长宜放眼量,投资者需要识别未来的差异化竞争机会,在可持续投资的时代脱颖而出。
- ● ●
在一个追求环境、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的时代,财务回报已不再是资本市场决裁胜负的唯一指标。当可持续投资逐渐成为资本市场的未来之星时,面对万亿美元的投资机会,不论是机构还是个人投资者,都需要通过制定合适的可持续投资方向、积累相关议题的专业知识、选择正确的可持续 /ESG 投资工具,并以可持续投资与传统投资流程相融合等方式,为可持续投资把航定向。
作者感谢马奔、廖绪昌、黄家恩、李宗顺、邱彦程、吴雨桐、章淑蓉、Clarisse Magnin、 Sara Bernow对本文的贡献。
曲向军 是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 常驻香港分公司;
方溪源 是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香港分公司;郑文才 是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北京分公司;刘奇昕 是麦肯锡项目经理,常驻上海分公司。
麦肯锡公司版权所有©2023年。未经许可,不得做任何形式的转载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