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英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纷纷推行开放银行模式以及相关监管政策逐渐落地,开放银行正成为世界银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备受关注。
开放银行将改变现有银行服务客户的方式,打破银行与客户之间封闭的关系,客户能够通过第三方平台在非金融场景下获得金融服务。银行在开放自身服务和数据的同时,也能通过数据聚合、产品创新等方式与合作伙伴一起获得新客户、增加客户触点、打造创新业务和提升客户体验。开放银行模式能令银行、客户、第三方实现多方共赢,通过合作,共同推动市场规模增长。
在国内,四大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都在积极尝试符合自身特点的开放银行模式。一些率先探索的银行意识到,开放银行的关键在于以客户为中心、搭建开放生态,而开放的技术平台是实现“银行无处不在”这一诱人前景的重要支撑。
这些国内开放银行先驱者也探索出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实力雄厚,建设了大规模开放平台,输出服务并获取大批合作伙伴,以开放金融生态助力社会民生建设;股份制商业银行从业务战略出发,不仅通过开放银行技术将金融服务融入到个人客户的生活,也着眼于赋能小微企业,输出金融服务和打造场景化经营能力;领先城商行与互联网巨头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平台,连接中小银行和场景,助力它们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
我们观察到,国际领先银行在推行开放银行过程中发展出三种具体模式:
- 模式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开放API将金融服务嵌入到客户衣、食、住、行等生活场景中。通过提供综合服务,获得更多客户,提高客户粘性,增加与客户在生活中的触点,积累数据资产,解决银客脱媒问题。
- 第二种是金融科技创新模式。银行通过开放API与创新科技公司合作,提升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它们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先科技,降低银行运营成本、扩大数据积累、提升客户体验,以科技为驱动解决客户痛点。
- 第三种是金融业务服务平台化模式。在这一模式下,银行通过API和微服务等技术重构内部系统,打造服务和数据的开放平台,对内对外提升协同效率。
由此可见,在开放银行打造方面,并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模式,但我们认为,银行高管在搭建开放银行体系时,应明确一个具体商业模式和目标,采取上述一种模式或几种模式组合,通过数据中台、敏捷组织和开放的API技术平台支撑战略落地。
与英国和欧盟由监管政策驱动的发展模式不同,中国开放银行发展属于自下而上驱动型,在中国,开放银行相关标准和配套体制也在试点中。随着金融科技和金融生态圈的快速发展,可以预见中国的监管政策也将逐步到位。在积极探索开放银行模式的同时,银行要保持前瞻性,重视数据安全和客户隐私,明确全行对数据共享的认识。
虽然开放银行在国内还是一个新理念,但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其所蕴含的巨大机遇,都在积极探索与布局中,对于消费者数字化程度较高的中国市场而言,未来可能会涌现出更加灵活的开放银行模式和更多创新机会。希望本报告给致力于探索开放银行模式的国内银行业领袖以启发。未来可期!
点击此处获取报告中文版全文。
作者:
倪以理是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香港分公司;
曲向军是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香港分公司;
韩峰是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深圳分公司;
王巍是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常驻上海分公司;
康凯锋是麦肯锡副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伦敦分公司;
徐天石是麦肯锡副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北京分公司;
吴亚洲是麦肯锡项目经理,常驻上海分公司;
魏禹是麦肯锡咨询顾问,常驻上海分公司。
麦肯锡公司版权所有©2019年。未经许可,不得做任何形式的转载和出版。转载请在消息栏回复“转载”查阅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