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本土汽车企业终于赢了?

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乘用车市场十分不同寻常:国产车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市场整体增速。市场的增速达到11%,而长城、吉利、比亚迪、奇瑞等本土品牌的增速全部超过这一水平,分别达到24%、56%、22%和20%。与此同时,大众、通用、现代等合资企业的全球品牌几乎没有出现增长。

昙花一现还是预示着新趋势?

过去20多年来,中国的五年计划一直承诺要建成世界一流的本土汽车产业。但是,随着中国市场规模从2000年时的100万辆成长为如今的2000万辆,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却始终处在25%左右,迟迟未见提升。

变化的是各家厂商掌握的市场份额。传统国有汽车厂商的市场份额比2000年时大幅降低,长城、奇瑞等新生的非国有车企则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阻碍国产品牌的是什么? 

  • 尽管市场需求量巨大,但社会对于国产品牌的认同度一直较低。在人们的记忆中,国产品牌的质量确实一度远远低于跨国竞争对手。过去,首次购车消费者想要的是跨国品牌彰显的社会地位。
  • 本土企业常常同时缺乏人才和培养自有人才的体制,无法自主开发高质量的汽车产品,与国际供应商合作也不顺利,未能获得他们的协助。
  • 在汽车行业取得成功需要与产品生命周期长度相匹配的长期视野。中国国有企业的领导层经常会在不到汽车产品生命周期一半的时候调任职务,导致企业管理与企业需求的时间周期严重不匹配。
  • 大规模的长期研发投资因而无法得到重视,如果投资决策不够理想,等到其后果显现时,现任领导层早已调离。
  • 跨国企业与国有车企组建的合资公司持续带来可观利润,也降低了国有车企实行大规模扩张研发等大胆决策的积极性。

几项因素正在发生变化:

  • JD Power等机构的调研显示,国产车2014年的质量达到了外资品牌2011年的水平。本土品牌对此着力宣传,同时消费者也逐渐能够辨别质量优劣,不再一味追求汽车品牌彰显的社会地位。
  • 长城等国产品牌现在投资研发,与国际供应商的合作也越见成效。长安率先建成全球研发网络,从底特律到英国、日本都有其研发设施,其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目前已经达到全球前五大汽车制造商的水平。
  • 长城等国产品牌对客户需求的分析把握比以往成熟许多,因而能够成功领跑SUV市场的新兴细分业务。
  • 跨国车企具有国际业务经验的人才纷纷加入中国企业,带来长期项目管理、设计和营销领域的新技能。

这些现象表明当下的变化更有可能预示着新的趋势而非昙花一现。然而中国汽车市场并非一成不变,新的因素仍有可能导致本土车企再度落后。电动汽车大规模兴起、信息技术主导的数字化汽车、拼车服务乃至无人驾驶汽车都有可能改写竞争局面。跨国车企往往在世界范围内面临着此类挑战,因此也能调动更多资源来应对。

中国本土汽车品牌距离成功越来越近,但市场却有可能又将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