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19)

麦肯锡全球银行业年度报告(2019)中文版——《行在当下,赢在未来:如何成功穿越周期?》正式发布。这是麦肯锡连续第九年发布该系列报告,其数据与洞见基于麦肯锡旗下银行业研究机构“麦肯锡全景数据库Panorama”以及全球客户和从业者的实践经验总结。

 

后周期时代:不确定性成为常态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10年后的今天,银行业进入了后周期时代。虽然银行业估值波动不定,但总体上投资者对银行业的信心再度减退。

2013年-2018年,全球银行业的股本回报率(Return on Tangible Equity,简称ROTE)维持在10.5%左右的水平。这个相对稳定的数字背后是全球银行业应对经济增速放缓,低利率时代和新兴市场风险暴露的不懈努力。经济增速放缓使信贷规模放缓,2018年,全球银行业信贷增长4.4%,为近5年来最低增速,远低于5.9%的名义GDP增长率。低利率和部分地区的负利率给利差带来持续挑战,发达市场净利差从2013年的234个基点下降到2018年的225个基点,新兴市场净利差从2013年的378个基点下降至2018年的337个基点。2013年到2018年,风险暴露对新兴市场的ROTE造成了470个基点的影响。在愈发艰难的经营环境下,全球银行业正在分化,过去十年仅有44%的银行在创造价值,有56%的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低于股本成本。

如同全球银行业同行,中国银行业也正面临“资产荒”、“利差收窄”和“风险暴露”的三重挑战。同时,监管趋严和数字化进攻者也给中国银行家们带来持续性挑战。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中国区金融机构咨询业务负责人曲向军:“根据麦肯锡对中国银行业的持续观察,在中国规模最大的40家银行中,仅有27家在创造价值。我们看到,本土市场的规模领军银行、差异化定位的特色银行和积极推动商业模式变革的转型先锋银行正领跑价值创造。如同全球市场,这三类机构同样领跑中国的银行价值创造榜单。”

 

果敢行动:后周期时代提升业绩的关键战略

在后周期的短暂窗口期,无论规模或商业模式如何,银行要提升自身业绩,都需要立即采取措施,重视并果断实施关键战略。麦肯锡认为,特色的定位来自禀赋,本地市场的规模领先地位并非一蹴而就,对于大多数银行而言,推动商业模式的转型应是必选项和首选项。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新常态,麦肯锡建议,在后周期的2-3年内,全球银行业可快速采取三大举措推动转型:

第一、利用人工智能和高级分析技术缔造全新高效的风险管理工具;

第二、在持续依靠内生力量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将非核心工作外包给第三方公共服务提供商,从而大幅度提升效率;

第三、聚焦高价值增长领域,提升客户体验,驱动收入持续增长。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韩峰:“除了加强风险管理、提高生产力和推动收入增长外,对于中国银行业而言,创新也必须提上议事日程,转型变革的领军者们正在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赋能业务,并通过创新工厂、敏捷组织等体制机制变革加速创新成果的落地。”

 

银行如何进行战略选择 

每家银行既具备经营优势,也在所在市场和业务模式上存在局限。我们基于这两个维度识别出以下四类原型,帮助全球银行业在后周期时代找准起始点,确立优先要务:

领先型——全球20%的银行创造了整个行业新增经济价值的近100%。这些银行颇具规模,在某一国家、区域或客群占有庞大份额,且在有利的市场条件下开展业务。此类银行的当务之急,是把资本和资源合理投资于创新并进一步扩大规模,为下一轮周期做好准备。市场领先型中还有很大比例(大约46%)来自亚洲(主要是中国)和中东新兴市场。这些银行即使在前一周期中ROTE有所下降,但收益仍高于资本成本。

稳健型——近25%的银行在颇具挑战的市场环境下仍能保持领先地位,其中包括许多欧洲银行。此类稳健型银行应当通过生态圈战略拓展业务布局,在现有客群和产品之外开拓新的领域,并通过创新提升差异化水平。

跟随型——约20%的银行虽身处有利的市场环境,但既未实现规模化经营,业绩也不及同行。大约76%的跟随型是北美和中国的银行。此类银行易受到下行周期的冲击,因此需要迅速行动。它们应通过外延式和内生性增长举措,在核心市场和现有客户群中做大规模、增加营收。

在外延式增长方面,它们应重新评估现有资产组合,并在市场转向之前对非战略性资产进行处置。在内生性增长方面,跟随型银行应重点打造卓越客户体验和提高银行创新能力。但创新应立足于如何更好地满足现有市场和客群,而非开发革命性的新产品。另外,它们还应积极探索战略合作,通过平台战略为核心客户提供新的银行和非银产品,从而增加轻资本、助收型回报。而成本控制也是该组银行的一个重要抓手。

受困型——全球约有35%的银行规模不足,受困于不利的市场环境,其商业模式也存在缺陷,形势可谓极其严峻。此类银行如果无法彻底重塑自我,那么要想抵御经济下行的冲击,仅剩的选择就是与类似的银行合并,或将自身出售给一家与其业务互补、实力更强大的银行。

经济增速已经放缓,我们已进入后周期时代。因此无论是寻求“保住”收益的领先型银行,还是希望扭亏、实现高于股本成本收益的受困型银行,现在都需要大胆行动,积极思考一系列内生性或外延式增长战略,为应对下行周期做准备。对于银行而言,这可能是本周期内它们迅速重塑商业模式并进行外延式扩张的最后一次机会。富有创造能力的银行会在下一轮周期中成为领导者,其余的恐怕会沦为历史的注脚。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中国银行业一方面应保持战略定力,坚定推进转型与创新的双轨战略;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战略实施力度和深度,提升执行速度。这对中国银行业至关重要。麦肯锡研究显示,37%的跟随型有望晋升为领先型。要想成为这部分企业,银行现在就需要打好坚实基础,在市场条件尚可的情况下积极备战未来。

 

点击此处获取报告中文版PDF;

欲阅读英文版,请点击此处前往麦肯锡官方网站:

 

作者:

Chira Barua: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伦敦分公司;

Miklos Dietz: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温哥华分公司;

Somesh Khanna: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纽约分公司;

Matthieu Lemerle: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伦敦分公司;

Asheet Mehta: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纽约分公司;

Kausik Rajgopal: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硅谷分公司;

Joydeep Sengupta: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新加坡分公司;

Marcus Sieberer: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苏黎世分公司;

倪以理: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香港分公司;

曲向军: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香港分公司;

韩峰: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深圳分公司;

周宁人: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深圳分公司;

马奔: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常驻上海分公司;

吴伊虹:麦肯锡亚洲区银行业务经理,常驻香港分公司;

本文作者还要感谢麦肯锡多位同事对本报告所作出的贡献,特别是:Jorge Adib、Leorizio D’Aversa、Gergely Bacso、Debopriyo Bhattacharyya、Stephanie Eckermann博士、Arvind Govindarajan、PhilippHärle博士、Nils Jean-Mairet、Attila Kincses、Tara Lajumoke、Jared Moon、Rudisuli、Tamim Saleh、Robert Schiff、Outi Simula、Zubin Taraporevala和Zane Williams。

我们还要感谢我们的对外关系、编辑和设计同事对本报告所作出的宝贵贡献和支持,特别是:Matt Cooke、Chris Depin、Paul Feldman、Richard Johnson、Monica Runggatscher和Mark Staples。

该报告由John Crofoot担任英文编辑,鲁志娟担任中文版编辑。

 

麦肯锡公司版权所有©2019年。未经许可,不得做任何形式的转载和出版。转载请在消息栏回复“转载”查阅须知并按格式要求留言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