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对国内外大量以生物医学为主题的产业集聚区的研究分析和深入的专家访谈,麦肯锡发现,借力创新平台、构建多层次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体系,将成为发展生物医学产业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以问题为导向,秉承创新驱动理念,构建生物医学产业体系
当今全球普遍面临医疗支出持续攀升、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严峻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典型代表,同样面临着“看病贵、看病难”等紧迫问题。在政府医疗支出方面,我国总体医疗支出中政府支出部分的占比从2000年的38%增长到2012年的56%,公共医疗费用支出的持续攀升给政府财政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为有效应对这个我国乃至世界范围的严峻挑战,“普惠的创新医疗解决方案”将成为重要命题。因此,发展生物医学产业需要同时关注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的双重目标,从日益多样化的医疗健康需求出发,构建一个具备不断自我创新能力的产业生态体系,有效地实现 “三医”(医学、医药、医疗)之间的融合,以及“三医”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跨界融合。
以跨界融合+平台驱动的创新模式打造生物医学产业体系
多层次的跨界融合
随着生物医学产业各细分领域的不断进步,以及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跃,按行业划分的产业聚集模式已逐渐被日益频繁和密集的跨领域碰撞所取代。多层次的跨界融合将带来全新的产业创新机遇,也为生物医学产业体系的发展模式注入了新思路(见图1)。
图1
医学、医药、医疗的“三医”融合:这是打通大医学产业链,实现不同产业之间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关键。其中医疗是窗口和平台,它既为整个产业体系提供海量多样的医学样本和实验空间,同时也为产业链上游的研发和创新活动提供了需求反馈和现实依据。医药扮演的则是价值实现的角色,通过创新医药和先进医疗产品的生产制造,为医疗服务提供工具和手段,满足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同时将医学领域的研发成果和学科创新最终转化为生产力。而医学研究则是整个体系的基础支撑,通过新一代医学科技和诊疗理念的应用,为整个产业体系提供研发和技术保障。“三医”融合通过产业链的打通,形成从需求发掘、产品匹配、研发支持、信息反馈、创新改善到需求满足的完整闭环体系。
传统与现代、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跨界融合:除了“三医”自身领域内的前瞻性科研技术突破,向传统药学寻求灵感以及与其他领域的前沿新兴科技进行学科交叉和技术融合也将催生产业创新机遇。现代医学科技与其他领域突破性技术的跨界融合既为传统“三医”产业带来发展新动力,又给新兴生物医学产业体系增添了一大特色,如传统药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为治疗多种疾病的药物筛选提供了广阔素材。3D打印、新材料和生物电子+干细胞技术为再生医疗创造了更多新疗法的可能性。把握这些跨界融合产生的新机遇、新模式和新概念,才能真正落实创新驱动的理念,站在未来大医学产业的发展前沿。
为了实现“三医”融合和跨界融合,需要从传统的各行业主体各自为政的模式向开源与合作的模式转变。合作既包括公司之间的合作、公司与政府及公立机构之间的合作,也包括跨地区的资源集中与共享。这就要求从初期的顶层设计开始,在愿景理念设定、发展战略制定等各个方面秉承开放合作和资源共享的理念,为产业融合发展奠定先期基础。例如,成都医学城就以“三医+”为核心理念规划设计其整体产业生态体系的发展,以期把握和挖掘生物医学产业跨界融合的创新机遇。
平台驱动的发展模式
通过对国内外主要生物医学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历程和体特征的分析、总结,我们发现既往的生物医学产业发展模式普遍聚焦于单一产业,且强烈依赖于政策驱动和要素驱动这两类驱动因素(见图2)。
图2
在自身禀赋并不突出,但政府发展意愿和决心强烈的地区,政策驱动占据主导力量。以强力的国家和政府意志导入政策资源,通过税收、补贴、直接投资等方式推动产业集群的启动,并通过早期积累,逐渐培育企业、技术、人才等要素,实现向要素驱动转型。新加坡政府在新千年之初,把握住了亚洲尚没有成熟的生物医药研发与制造基地这一契机,投资5亿新元启动启奥城的建设,并设立12亿新元专项基金及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国际顶尖科学家,设立7个研究院和5个实验室,奠定生物医药研发实力。而自身禀赋较为突出的地区通常利用要素驱动打造产业体系。如瑞士蒙塔纳健康中心利用自然环境优势,聚集医疗健康服务产业,并以先进技术支持前沿疗法的应用;德国爱尔兰根医疗谷通过已有龙头企业形成带动效应,引领医疗器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其他企业陆续进入;英国剑桥科技园凭借强大的科教资源,以一流大学、研究机构等生命科学科研教育力量形成集聚和溢出效应,转化为医药产业化成果,带动医药产业发展。
尽管以上传统模式成功支撑了生物医学产业聚集区在单一产业上的发展,但当诸多传统行业被颠覆性新技术逐一击破,行业间的固有壁垒也渐次消解,碰撞与交互已成大势所趋。如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的融合应用,使医疗大数据成了下一代生物医药产品开发和医疗服务管理的全新工具。以跨领域、跨行业的支撑平台带动产业发展的模式将加快生物医学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步伐。其中,产业孵化加速平台和生物医学大数据平台为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支撑平台。
产业孵化加速平台指针对初创及中小型企业的需求而提供包括融资、法律、研发外包、设备共享等服务在内的针对性扶持,吸引一批跨领域的创业企业入驻,并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交活动增进不同行业的公司相互交流、学习,催化跨领域的融合创新。如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已设立孵化平台、融资平台、研发外包平台及设备共享平台,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更进一步的是张江通过自建投资平台促进产业发展。为帮助生物医药企业应对早期产业化阶段缺乏资金的困难,张江在2009年成立了我国首个生物医药产业基金,重点吸引在生物药、医疗器械、试剂、中医药等产业领域中即将进入临床、已进入临床或已拿到新药批文的新药项目落地张江。张江的产投基金平台大大加快了园区生物医药企业产业化的进程。
生物医学大数据平台则是利用大数据平台连接患者、医疗机构、药企、研发、临床实验机构和医学研究机构等“三医”领域各重要相关方,收集并分析跨领域的医疗、医药、医学数据,促进“三医”与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融合发展,打造围绕大数据平台的生物医学产业创新生态(见图3)。
图3:通过搭建开放的生物医学大数据平台打造生物医学产业创新生态
数据平台驱动的模式有两个关键成功要素:数据整合能力和数据解析能力。而其中,数据整合是最大的挑战。尽管许多发达国家都在尝试打造医疗数据平台,但由于数据存储系统不标准、数据拥有主体较多,目前尚无成功案例。我国公共医疗数据相对集中,但挑战来自于两个方面:如何打破公共医疗体系中跨部门的壁垒,有效整合公共卫生数据;如何能够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基础上将数据对拥有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市场力量开放。
当多层次融合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当创新平台成为超越传统的政策驱动和要素驱动的进阶打法,以平台驱动的跨界融合模式无疑将为生物医学产业集聚区的下一轮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诚挚感谢同事张帆、李思和李超对本文所作的贡献,作者还要感谢慷慨分享全球相关案例的以下同事:Stefan Biesdorf、Shonu Gandhi和Chris Llewellyn,以及不吝分享行业深刻见解的以下同事:Matthias Evers、Samarth Kulkarni、Jamie Cattell、王锦、张芳宁和Florian Then。
李广宇为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亚太地区基础设施咨询业务及公共部门咨询业务负责人,常驻上海分公司;
吕文博为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大中华区公共部门咨询业务负责人、区域经济和产业规划领域领导人,常驻上海分公司;
Claudia Süssmuth Dyckerhoff(苏慕佳)为前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大中华区医疗健康咨询业务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