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中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之路:塑造更强钢铁价值链

文章作者:孙俊信,傅强,汪小帆,刘力夫

感谢周琢尔、马俊杰、郝雨佳对本文的贡献

引言

上篇提及,钢铁行业低碳转型步伐正在加速,未来产业链将经历漫长而深刻的结构性重塑。面对诸多不确定性,产业链参与者亟需回答几个关键问题:如何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长期脱碳战略?如何布局新兴绿钢产业链,布局潜在关键价值领域,并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从而建立新竞争优势?此外,企业需要培养哪些关键能力,来打造与众不同的组织与团队,确保企业在低碳经济浪潮中稳健前行?本文将聚焦这些问题,为绿钢产业链参与者提供思考与借鉴。

 

高瞻远瞩,将碳战略融入整体发展战略

企业们需将低碳转型融入整体发展战略,从战略、产品、业务、运营等领域全面梳理转型工作重点。

在目标设定方面,企业应开展全面的碳排放核查,深入评估自身范围1、2、3的碳排情况,以及工厂与装置层面的排放特征。此外,企业需深刻理解未来政策和商业环境演化,评估其带来的转型风险及潜在财务影响。在此基础上,企业在工厂运营、产品生产、供应链管理等各环节,系统梳理实现显著温室气体减排的关键抓手,制定出明确、可衡量、切实可行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脱碳目标与实现路径。

除了设立整体脱碳目标,企业还需对未来产品、业务发展设定清晰的战略方向和具体规划。产品层面,企业应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深入洞察未来低碳产品的市场潜力和发展趋势,从而进行产品战略规划,包括明确低碳产品定位、预期市场目标及技术创新的重点方向等。在业务发展规划上,企业需调整业务布局和市场策略,确定目标市场和客户群体,设定业务增长目标。除了传统钢材业务,企业还应探索碳中和可能带来的潜在新产品、新业务和新机会,例如零碳化工产品、可再生和循环经济、新能源和电气化、碳排放权交易等。

在绿色运营层面,大力推进部署低碳转型的无悔举措,如提升卓越运营水平和技术敏捷性以提升能源和资源使用效率、增加数字工具应用以做出更快、更好决策​​、调整内部流程并增强能力以应对更大运营波动;结合区域产业政策和资源特点,布局绿色低碳技术,为此尚需回答一系列问题,比如:企业的财务状况如何?目前拥有什么天赋/能力?应该考虑哪些技术及这些技术的潜在权衡是什么?有哪些外部支持或绿色融资方案可供选择?同时,也需识别低碳转型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应对预案。同时,企业需确保绿色低碳战略与现有业务战略、市场战略能够协同并进,保障转型过程中的业务连贯性。

 

聚焦关键价值池,打造新竞争优势

明确脱碳目标与路径后,企业须根据自身禀赋与战略方向,识别未来发展所需的关键竞争优势并制定相应制胜策略。我们沿着绿钢产业链,识别出几大关键价值池,包括上游原材料中的优质铁矿价值池,绿色钢铁产品价值池以及绿色能源价值池等。这些价值池是企业在低碳赛道中建立差异化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及价值创造新引擎。

1.在上游原材料价值池中,钢企可与矿企、废钢回收企业等携手,获得优质原材料资源,保证稳定生产与成本优势:

  • 铁矿石:钢厂通过探索、收购海外高品质矿产资源、与矿企签订承购协议,来稳定获得生产低碳钢所需的优质铁矿石(如直接还原铁级别的铁矿),有效减少钢铁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钢厂和矿企还可携手开发中低品位铁矿的高效冶金技术来解决高品质原材料短缺问题,提高铁矿石产品的价值创造。
  • 废钢:企业通过提高废钢回收效率和优化资源布局等方式捕捉废钢价值池。通过改进废钢分拣和处理技术,如采用多级破碎分离金属污染物和溶剂萃取等工艺,可有效提升回收效率、挖掘废钢升级的价值。例如据初步估算,欧洲和北美地区通过升级和使用更多废钢,有望获得高达~100亿美元的营收提升。不少国内外领先钢厂正积极借助收并购或与废钢回收企业合作等方式有效利用废钢资源。
  • 其他绿色原材料:在低成本能源地区(例如澳大利亚和巴西)投资绿色金属生产基地是值得探讨的健全低碳供应链的投资方式,例如浦项制铁在澳大利亚最大的铁矿石码头黑德兰港建设一座热压铁块工厂,并将其热压铁块运往韩国生产绿钢产品。矿企还可积极开发绿色产品和技术,增强绿色原材料供应,例如利用生物质炭替代冶金煤和焦炭来生产绿色生铁。

2.在绿色钢铁价值池中,凭借创新产品与技术赋能行业绿色发展,建立新兴绿色市场的领导地位:

1)产品创新:钢企需要深入洞察客户需求及市场潜力,与下游协同合作,推动产业链绿色消费升级,开发低碳环保、未来导向并兼顾成本效益的创新产品。未来钢厂不仅仅是绿色钢材生产商,更是生态友好的解决方案供应商,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帮助客户降低碳排放强度。领先国内外钢铁企业已纷纷打造独家低碳产品,比如安赛乐米塔尔推出XCarb低碳解决方案,将其所有的减碳、低碳和零碳产品和炼钢活动,以及绿色创新项目等,集中在此品牌下,为客户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帮助他们实现碳减排目标。河钢打造HINEX Steel®低碳排放产品品牌,构建“6种工艺+6类产品+5个等级”低碳排放钢、绿钢、近零碳排钢产品矩阵。

2)技术创新:在低碳冶金技术方面,有不少难题亟待攻克,如氢冶金技术面临运行稳定性、绿氢生产与冶金流程耦合、氢储运等挑战,钢厂需要加强与技术/设备供应商、科研机构等生态系统伙伴合作,突破新技术壁垒,加快行业向碳中和过渡。在传统工艺领域,企业也可联合开展技术改进与本地化应用,进一步拓展中国低碳钢铁市场边界。例如加速应用更节能和数字化的设备以助力钢厂转型,采用ESP轧机生产专供汽车的先进高强度钢(AHSS),与传统轧机相比碳排放可大幅减少。技术/设备供应商寻求可为钢厂提供从原材料到轧制各生产环节全覆盖的碳减排战略咨询,包括技术可行性、设备可行性以及整合数字化与环境改善的综合解决方案。

3.主要减碳途径除了工艺结构和材料技术创新以外,能源结构创新亦至关重要。高效利用氢能和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摆脱钢铁生产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从源头上解决钢铁冶金的碳排放问题。在绿色能源价值池中,由于绿电和氢气供应紧张且成本较高,钢厂通常与能源企业签订长期协议来获得稳定绿色能源供应。除了外部获取绿色能源外,钢厂自建绿色能源也是一大抓手。当前已有诸多钢厂与能源企业合作的案例,例如在钢厂应用智能光伏解决方案,开发“光伏+钢铁”模式项目以加快脱碳进程;沿海钢厂利用区位优势与能源企业开展海上风能开发;使用焦炉煤气制氢作为绿钢生产的过渡手段。

 

夯实三大能力,为绿色低碳转型保驾护航

低碳转型的成功实施,除了建立高瞻远瞩的战略与差异化竞争优势之外,还需要建设新业务下的新能力,包括夯实 “业务能力”、链接“组织与管理能力”与强化企业的“金融能力”:

1.夯实“业务能力”:企业应聚焦运营优化、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全力提升生产效率和实现成本节降。同时,企业还需打造卓越商务能力,建立颗粒度视图,充分了解业务复杂度,通过提升产品和营销,发掘盈利更高或增长更快的利基市场,建立以价值为基础的客户生态系统。强化数字化能力也是关键一步,针对业务和运营的不同阶段,开发技术架构平台并组建数字化团队,建立能促进业务持续提升的治理结构。打造卓越研发能力是企业保持长期竞争力的基石,根据市场变化,确定研发战略的优先次序,确定脱碳时间表和技术路线,制定研发能力建设路径。

2.链接“组织与管理能力”:面对战略合作和收并购带来的全球治理需求,企业需确保全球管理模式的设计与整体业务战略高度契合。这包括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人才招募计划,吸引特定领域专业人才,并设计职业发展路径,提供培训与发展机会。同时优化绩效管理制度,并将这些指标细化到部门及个人,激励员工参与减碳行动。此外,企业还需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识别、评估和应对跨国运营中的市场、政策和文化风险等。

3.强化“公司金融能力”:未来将有数万亿元投资用于升级绿钢生产的基础设施和工艺,这给金融机构等投资者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对绿钢产业链参与者的金融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财务与投资管理方面,企业需加强资本支出能力并构建坚实的财务框架,以确保项目的快速交付和高质量完成。在融资方面,企业应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如发行绿色债券、吸引战略投资等,此外能源贷款、碳权质押融资等创新金融模式也应运而生。企业还需提升资本运作与并购能力,适时进行并购与资产剥离、优化投资组合、聚焦核心业务,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与竞争力。

结语

中国钢铁行业积极推动低碳转型且成效显著。政府深入推行“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从产能、装备、技术等维度推动行业低碳高质量发展,例如行业实施了严苛的环保标准,到2025年全国80%以上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而领先钢企们纷纷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开发、应用了一系列突破性钢铁技术,走在世界钢铁业的前沿。绿色低碳发展是全世界共同事业,中国钢铁行业需要联合产业链上下游,集众智、汇众力,在绿色低碳转型道路上,大胆探索、积极实践,从而推动行业发展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