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开启“屏质取胜”创新之路:京东方付华访谈录

本访谈收录于《灯塔企业高层访谈实录》第二期:对话京东方科技集团。

由世界经济论坛牵头并联合麦肯锡开展的全球灯塔网络倡议,代表了当今全球制造业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的最高水平。入选的“灯塔工厂”也是具有榜样意义的“数字化制造”和“工业化4.0”示范者。2021年3月,京东方福州8.5代半导体显示生产线入选中国大陆首家也是唯一一家显示类“灯塔工厂”。

挑战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今天,全球每4个智能显示终端,就有一块显示屏来自京东方。从中国首条依靠自主技术建设的显示生产线,到产能与出货量双双位居行业前列,京东方从0到1,成为终结“缺屏时代”的国之重器。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京东方,选择主动打破天花板,更上一层楼,开启了以“屏质取胜”的创新之路。

近日,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侯文皓对京东方科技集团副总裁、首席变革官和IT管理官付华女士进行了访谈。付华女士长期致力于推进数字化技术和业务的深度融合,以技术赋能业务,帮助业务提质增效。我们希望,领先者的成功经验可成为制造业同行的指路明灯,照亮智能制造的未来之路。

侯文皓:很高兴今天付华女士同我们做这一期访谈 。很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是被“逼”的,为了解决痛点和难题不得己而为之。京东方数字化转型的初心是什么?

付华:京东方的基因就是积极迎接挑战和主动自我革命,它是我们成长近30年的内在动力。早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就意识到,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应用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竞争优势。的确在京东方的发展过程中,竞争优势得到了体现。

在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的时代浪潮下,我们董事长陈炎顺提出了数字化不是值不值得做的事,而是必须做,正当其时去做。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体现在数字化运营和管理能力上。这是从高层发出的呼声,传递的意识。事实上,在京东方成为行业龙头时,数字化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了。

京东方的愿景是成为地球上最受人尊敬的伟大企业。基于这一宏大远景,探索、规划未来发展方向的时候,我们就在想,如何利用自身特点和优势,通过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的充分融合,来赋能制造,提升竞争力,树立行业标杆,同时把优秀成果和心得体会加以推广。

京东方在全国各地有十几条产线,因此标杆的树立是非常重要的。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做呢?用什么标准来指导、规划和检验智能制造的发展水平?这时我们想到了“灯塔工厂”,其主旨就是甄选工业4.0先进技术应用的示范者和领先者,给面临数字化变革困局的其它产线一些引领和启发。

基于这个考虑,我们决定通过打造“灯塔工厂”来规划、实施和检验智能制造的能力和水平。

侯文皓: 数字化转型是非常困难的,我们跟前几期嘉宾交流下来,有人才的困难,有技术的困难,也有业务落地的困难。您作为京东方数字化转型的推动者,当初遇到过哪些艰辛?又是怎么克服,往前推进的?

付华: 我认为关键是信念。尤其在前期规划的时候,数字化变革、智能制造需要长期的大量的资源投入,而相关的数字化技术,比如说排产的算法,图像识别,还有智能预测等等,在行业里没有成功先例,这就导致第一,我们没有可以借鉴和参考的方案;第二,我们的技术人才显得不够全面。这些不确定因素让我们很难衡量投入会带来的回报,所以当时大家脑子里有个很大的问号,数字化转型能做成什么样子?能不能实现我们想要的那些结果和目标?

这个时候,包括董事长在内的集团高层决心非常坚定,给我们传递了信心,数字化和智能制造的未来肯定是光明的,京东方一定要做这件事,并且对全员进行宣贯和鼓励。在无人区树立“灯塔”,作出引领和表率的责任感和兴奋感,驱动着我们扛下沉甸甸的压力。

集团层面也是做了大量的研讨工作,才决定以此为契机,拉开京东方数字化变革的帷幕。集团层面成立了CTIO,即首席变革与IT管理官,绘制数字化转型蓝图,指明了方向。

同时,福州工厂成立了数字化转型办公室和数字化平台,结合实际的业务场景,将变革蓝图转化为行动方案,将行动方案落实为一个个成果。比较好的是,这些细分项目逐步取得了一些成果。这样,不管是中高层的管理人员,还是底层的工程师基层人员,都尝到了转型所带来的“甜头”,也积累了经验。正是这些“甜头”和经验,让我们坚定了数字化转型必将取得成功的信心。有了信心,后面就都好做了。

侯文皓:首先是一把手推进,坚持要做。其次是形成了比较好的路径和方案。最后,一旦产生了好的成果,大家因为看见,所以相信,搬动了大石头,形成了良形循环。您能跟大家分享一个特别值得骄傲的案例吗?

付华:这几年的数字化变革,还有智能制造的应用,京东方有很多收获。在分享案例之前,我想讲一讲收获。首先一个收获,是打造了一支坚定相信数字化转型会取得成功、能够自发地持续地把数字化理念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去创新应用、并且发扬光大的团队。(转型)团队成员数量还是很多的,每个工厂都有,如果把全部成员加起来,人数就很可观了。

第二个收获,是总结出培养体系,锻炼了一批有着数字化业务规划、实施能力,还有落地实战经验并形成了自造血功能的业务骨干。同时也积累了一批涵盖生产计划、运营管理、过程品质、节能减碳等多个维度,经过提炼总结,可在全公司和行业推广的成功经验。

说到成功案例,福州工厂我们还是挺骄傲的,毕竟它入选了“灯塔工厂”。这个项目我们感到比较骄傲的是智能化设备综合效率(OEE)平台。它的特点是可以把OEE的数据全面、及时、准确地线上化分析呈现,实现了多瓶颈生产线的自动识别。做到这一点难度很大,如果是单一瓶颈倒比较好识别,如果瓶颈总在漂移,靠人工去追踪去发现的话,肯定会有延迟,产能就会损失。

通过现代化的机器识别和算法分析,我们就可以基于专家经验的知识图谱分析,当设备出现异常时主动提出建议方案。得益于这个平台,这几年福州产线的生产制造在极限的基础上,(通过)一轮轮的优化和改善,产能有了很大提升,也给工厂带来非常可观的收益。现在福州工厂的整个稼动率是京东方现有工厂中最好的产线之一,智能化OEE平台功不可没。

侯文皓:这个案例特别好。我们在福州工厂看到了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视觉的方式,自动捕捉产线当中的动态瓶颈,再据此做设备效率改善的工作。这样可以不需要做太多投入,就可以大幅提升产能。我理解京东方所在的行业,产能利用率和规模化对成本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其他行业的企业也有在做类似案例。

另一个,京东方去年获得了我国质量领域最高荣誉的中国质量奖,凭借“屏质取胜”的质量管理模式,从近700家受理单位中脱颖而出,取得第一名的骄人成绩。 “屏”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为京东方带来哪些改变?

付华:京东方建立了一个全面质量管理系统,这是我们质量建设的最大亮点。它的出发点是将质量管理尽可能往前追溯,及时追溯,而不是停留在事后管理。

我们将产线上的各种生产数据、设备数据、产品数据和材料数据整合到一个平台,同时将售后端数据也整合到一个平台上。如果出现异常,就能够第一时间在产线上发现。当市场端有问题时,我们能第一时间反馈到产线,并且可以更快定位到产线上具体问题产生的环节。

同时,京东方的全面质量管理系统整合了工艺系统,我们在对工艺做一些改善时,可以结合之前的经验快速定位。我们可以发现有些改善的效果是有限的,可能还会带来别的问题,应该怎么去平衡等等。所以在做品质、质量改善时,需要一些标靶性的方案,改善才会比较快。

侯文皓:所以不能只是事后质量管理,更重要的是发现和预防质量问题,数字化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您前面提到人才培养和造血机制,可以更具体一点吗?大规模培养人才有哪些好的做法?

付华:数字化转型刚开始时大家有个误区,觉得这是技术和IT的事情。另一个不太明确的是,到底是出现问题后去解决,还是站在一个更宏观的层面,分解到下面去做。

反映在建设数字化人才体系时,我们有两个做法。第一个是找对标公司,看看数字化人才应该怎样推进建设。后来发现,如果只是顶层参与,向下推广就会出现问题,所以规划数字化蓝图是全方位参与。

京东方的人才培养,既有从外面学到的人才梯队建设和体系建设的具体方法,同时我们又将这个体系分解到公司不同的层级,高层要怎么培养,中层要怎么培养,基层人员怎么培养,然后把不同人员、不同角色的培养体系,与项目对接。通过项目的建设,以战代练,让人员逐步培养和具备数字化能力和技能。

再由这些人才去推广和宣传,包括给其他组织的人员提供培训。同时一些相关的工具,比如报表展示的工具,数据拉通的工具,我们也会提供技术培训。另外,每年京东方都会盘点数字化人才,通过盘点发现差距,然后补齐短板。

侯文皓:工作做得非常细致,有培训,有“做中学”,也有盘点和持续改进,人才培训非常体系化。福州工厂部署了大量的突破性技术,再往前走,您看好哪些技术未来可能需要深度挖掘?除了制造领域,也包括供应链、研发应用领域。

付华:我们感到欠缺的是算法。目前海量的数据是躺着的,没有发挥效能,这些数据怎么用起来?如果从技术层面看,说明我们的大数据分析能力需进一步得到提升,这是今后的发力方向。

第二个是仿真。我们的投入成本极大,如果投一条OLED产线,或是Micro LED产线,基本得要上百个亿,还要做产能的试跑,在量产之前还需大量投入,这样才能保证一条产线跑一个产品比较顺。

为了节省成本,我们希望做产线仿真。但由于工艺比较复杂,精细程度也比较高,对仿真的要求和数据的积累是很严苛的。这也是我们今后研究和突破的方向之一。

侯文皓:数字孪生对于投资大的企业特别有意义,从工厂新建到爬坡阶段,虚拟仿真可以大量减少真实世界里面的工作。的确,大量的数据还没有被很好地利用,您觉得怎样让真正有用的数据,甚至微数据产生比较好的业务效果,这既是难点,也是必须要做的事。

付华:我的体会是,对数据最了解的人是那些应用数据的人。因此,如果想挖掘数据的价值,我们应该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一些小的案例,或者培养和鼓励使用数据的分析人员,来发掘他们的价值。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数据模型和分析策略需要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学习和掌握。

目前京东方在做的是,培养基层的数据分析人员,推动数据的使用。由于这部分人员的数据能力相对较弱,所以我们组织了一些课程,对他们进行培训,希望以此来促进员工更好地使用数据和分析数据。

侯文皓:非常精彩的分享。传统做法是通过转译,运营技术的人(OT)加上建模和数据分析的人(IT),把数字化转型落地。另外,我们看到福州“灯塔工厂”还有一个思路,一些工程师很懂数字,很懂分析,也会建模,我们称之为数字化工作的民主化,就是工程师和一线人员都能用好数字化工具。这对推进数字化的真正落地非常直接,效果特别好。

最后一个问题我也想请教您,展望未来两三年,集团层面的数字化转型,您认为应聚焦哪几件事?

付华:从大的层面来看,我认为有三点比较重要。第一个是基础数据。很多公司的数据质量不是很好,原因是之前的建设导致了数据的信息孤岛,数据多元化的一些管理,以及数据的标准不统一产生的问题。

在数字化推进过程中,数据是最有价值的财富,数据的标准化和流动化是一切数字化行动的基础,是重中之重。所以必须要完善这个基础,才能够重塑流程,构建系统。有了一个比较好的数据基础,才能够用技术手段发掘价值,引导业务发展的方向和改善的方向。

第二个是全面建设数字化的人才体系。现在所有数字化活动的最终核心载体是人,人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将借助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灯塔工厂”的经验,构建系统化的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这是一个长期的投入过程,一定要打造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京东方目前已完成初步建立,正逐步加以完善。

第三个是文化。要在企业内部营造数字化变革的文化。开头我提到了,京东方数字化转型董事长和高层很重视,这坚定了我们的信念。在数字化转型中,最难解决的是思想问题,而决定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各层级的人员能不能接受数字化转型。它不是一个纯技术问题,而是企业的文化变革。

如果忽视了数字化文化的建设,可能组织内会比较顽固保守,员工不愿意进行重大变革,新的工作方式、工作流程会很难被采用。数字化变革将遇到一些阻碍,最后可能就面临转型的失败。

所以要通过数字化文化的培育,加强员工对数字化的理解,引导员工转变传统思维,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尝到一些“甜头”,这样使数字化转型深入人心,从而推动变革的顺利实施。

侯文皓:关于文化和理念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首先是一把手的决心传递下去了。第二是实际落地的效果以及建立的信心有了。第三个是通过文化培育和成效的取得,让数字化转型深入人心。最后我有个不情之情,您可否给正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探索的企业负责人一些建议?

付华:大家可能看过《刷新》这本书,它提到了同理心,也提到了开放和共享,所以我给数字化转型负责人的建议是,不要害怕,去做,去改变,放开心胸,跟大家去分享和沟通,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他会害怕什么,然后帮助他解决他所害怕的问题,那么数字化变革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侯文皓:非常感谢付华女士的分享,相信对于许多同为制造行业的企业来说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我们也希望京东方在奔向愿景的征途中,既能实现自我成长,也能为中国智能制造提供更多的成功经验,照亮前方更远的路。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谢谢。

 

本访谈由麦肯锡副主编林琳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