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应如何借力中国实现增长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同事几天前发布了最新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主要探讨欧洲应如何重振旗鼓,以实现2%-3%的GDP持续增长。欧洲的预期目标在中国决策者看来,似乎低得令人吃惊。

报告建议欧洲各国政府考虑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包括增加投资和创造就业、提升竞争力,同时报告认为欧洲民众愿意牺牲一些社会福利,来延长工作时间和增加工资,这一点也可以大加鼓励。

通读了整篇报告,我几乎没有找到欧洲借力中国实现增长的建议。要知道,中国现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增速仍然两倍于欧洲的预期目标,并且中国对推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和投资抱有坚定意愿。我只发现了几条对“达成健全的对华贸易协定”的建议。

显然,一个巨大机遇被忽略了。因为无论是中国企业和资本,还是市场需求,甚至中国出境游客都能为重振欧洲出力甚多。欧洲理应努力挖掘这些潜力。

重振欧洲的中国机遇

中国对欧投资

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国的对外投资触角将深入欧洲。欧洲各国应当把握这一机遇,因为欧洲的基础设施也有很大的升级或更新的空间。

为什么不主动吸引中国资本和专业经验,加快基础设施升级,并且启动部分催化投资呢?比如,英国政府将南威尔士地区的斯旺西海湾潮汐泻湖发电项目合同授予了一家中国基建企业。英国政府同时还在与中方商讨核电与高铁项目。

中国企业已投资了多个港口,对铁路货运项目也表现出了浓厚兴趣。中国对欧洲基建的长期资本投入应该受到欢迎。的确,中方有时会提出过高要求,导致一些大型项目谈判破裂。但中国企业正在迅速学习,早期的几次失败会成为未来更多项目合作的成功基石。

中国不少有志于跻身全球领先行列的民营公司,纷纷将全球研发、全球营销和全球洞见融入各自的组织之中。就像联想和华为,许多公司对高管团队的国际化制定了明确计划。它们同时也在寻找内生性投资与收购的机会。

欧洲应当尽可能创造条件,比如物流园、工业园、大城市中心的服务业枢纽等,便于中国企业把内生性投资聚集起来。可以引入普洛斯、华夏幸福和SOHO等专长于此类开发的领先中国企业,因为它们将带来现有的客户。

欧洲许多顶尖研究型大学都有等待商业化的发明成果,中国市场或许是其商业化潜力的用武之地,而最适合捕捉潜力的很可能就是中国民营企业。欧洲大学应当与中国企业尝试开展合作。

旅游业

如果开发得当,中国旅游业在未来10年很可能会增长10倍。法国去年签发的中国公民旅游签证大约只有30万份,这一数字很可能会增加到300万。

欧洲可采取的必要措施包括:增开中国二线城市直飞欧洲的航班,继续简化偏远城市居民的签证手续,加强对非传统景点的宣传等等。

除了旅行期间在当地花钱购物,游客们回国后也会购买在旅途中淘到的不错产品—如果这些欧洲产品在阿里巴巴和京东上很容易买得到。这样就为欧洲企业创造了持续的收入来源。

贸易

如今的中国中产阶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他们需要的是安全、正品、便利和价值。

新的自由(或者至少是更自由的)贸易协议必定能帮助更多欧洲服务和产品打入中国市场,但按照自贸协议通常的签署速度来看,恐怕要等到我们大多数人退休时才能达成。因此不要忽视眼前的机会——从医疗和教育服务到体育和娱乐服务,处处皆是。

而另一个服务领域,即开放中国个人投资者购买港交所股票的试点无疑会不断扩张。欧洲需要确保其金融市场有朝一日能迎来中国投资者,为各国市场注入全新资本。

中国下一个五年计划还在讨论之中。而已经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包含了十大重点产业,其中一些可为欧洲企业创造机会,例如:

  • 机器人
  •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 电力设施
  • 新材料
  • 医药及医疗器械
  • 农业机械

要克服当前的挑战,欧洲既要从内部想办法,也要将眼光投往外部。鉴于未来挑战的艰巨,欧洲各国领导人应欢迎中国资本、中国企业和中国民众为经济转型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