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生命,保生计:当前最紧迫的双重任务

作者:Sven Smit、Martin Hirt、Kevin Buehler、Susan Lund、Ezra Greenberg和Arvind Govindarajan

我们必须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并且拯救全球经济。而前者是一切的前提。

整个世界遭逢突如其来的巨变。就在不久前,我们还过着日复一日的忙碌生活;如今那些再寻常不过的小事——与朋友小聚、日常通勤、搭乘航班回家乡——却成为了奢望。世界各地的新闻媒体报道的确诊与死亡人数与日俱增,让人深感痛心和忧虑;亲友在疫情中离世的消息更是让人悲恸不已。展望未来,无论是亲友爱人的健康和安全,还是我们自己能否过上想要的生活,一切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除了生活上遭受巨大打击,人们也担心疫情持续下去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衰退。眼下,全球范围内破产的企业剧增,失业率急剧上升。《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 )近日的一篇社论描绘了令人忧心的前景——我们也许即将陷入两难境地,必须做出可怕抉择:要么牺牲生活质量,延长封锁期;要么眼睁睁看着千百万人因疫情肆虐而失去生命。我们不赞同这样的观点。没有人甘心做此抉择,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寻找解决方案。

为什么说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紧迫任务?我们结合多方资料分析发现,抗击新冠疫情的种种措施,恐将对人类的生活和生计造成近百年来最大的打击。据估算,人口流动管制等防控措施可能导致英国与美国的经济出现自 1933 年以来最严重的季度滑坡。在现代历史上,还从未出现过政府要求全民停工、居家隔离以保持彼此安全距离的情况。此次疫情影响的不只是GDP或者其他经济数字,它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和长远生计。

我们已经看到各国政府在遏制病毒传播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而许多人仍希望出台更快速、更严厉的措施。我们也看到各国政府已投入大量资源和精力,运用公共政策工具稳定经济。不过,为了避免对人们的生计造成永久伤害,我们应设法对疫情进行“时间管理”,也即思考如何阻断病毒传播,并缩短经济受到冲击的时间(见图1)。此事刻不容缓。

为了成功遏止疫情、拯救经济,我们需要形成能够阻断病毒传播的行为,努力使大多数人能够重返工作,承担家庭义务,回归社会生活。

到目前为止,一旦确认发生社区传播,唯一有效的遏制方法就是实施大规模封锁,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积极检测,并追踪密切接触者。中国、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的经验已表明这些举措有助于阻止病毒传播,使经济活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复。人们正在密切关注意大利等国的疫情发展,以了解那里的控制措施是否足以减缓新增确诊和死亡人数的增长。我们的共同目标是尽可能实施最有利、最正确的应对措施。

与此同时,各个国家和地区也在审视这些抗疫措施的经济影响。如果企业大面积停工或被迫大幅减少生产活动,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国家经济还能坚持多久?在确保不会造成社会不愿或不能承受的灾难之前,我们的经济能够承受多大程度的冲击?

下文将阐述我们对以上这些紧迫问题的思考。请注意,本文引用的数据和观点基于2020年4月21日我们的综合研究。(您也可参阅我们的同事Kevin Sneader和Shubham Singhal撰写的文章《疫情之后:通往下一个新常态之路》(Beyond coronavirus: The path to the next normal),该文展望了新冠疫情重建全球经济规范。

 

如何应对种种不确定性

  • 病毒的传播。未来将有多少新增确诊病例?死亡率是否在下降?病毒传播有没有季节性?病毒会不会变异?
  • 各个国家、地区和市政府的公共卫生策略。要不要实施封锁?人们还能不能回去上班?政府会不会允许工厂复工?人们入境时是否需要接受官方的强制检疫,还是可以居家隔离?
  • 对经济和生计的影响。疫情会不会导致企业受到重创并破产?基本生活物资及服务能否保障供应?人们会不会失业?目前这种状况还会持续多久?
  • 对生活的影响。我们能避免感染吗?我们所爱之人是否安全?运动员还要为自己一直准备的体育赛事而训练吗?很多学校停课,考试也取消了,学生还能拿到大学学位吗?

 

我们的脑海中也许会飞速闪过这些问题,以及千百万个其他问题;这些对于不确定性的担忧给疫情下本就艰难的生活增添了更多压力。

不过,有两件事情确凿无疑:如果不阻止病毒传播,许多人将会丧生。如果阻止这场疫情不得不以牺牲经济为代价,那么很难想象未来不会有更多的困难。

 

封锁措施对消费和经济的冲击

中国、意大利以及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和美国正在实施封锁措施,我们发现,封锁期间经济活动的萎缩程度前所未见。人们减少了非生活必需品的购买,不再外出旅行,也不买车了。

我们估计,40%—50% 的可自由支配的消费支出可能消失。每当经济衰退来临,人们就会放弃那些可推迟购买的商品(如汽车和电器),并在经济危机恶化的预期下增加预防性储蓄。相较其他大流行病,新冠病毒的肆虐将使人们在外出就餐、旅游和其他服务方面的开销几乎削减为零。

如果居民可自由支配的消费支出减少 40%—50%,将使 GDP 下降约 10%——这还是没有考虑第二和第三阶效应的估算。此次冲击不仅在现代历史上前所未有,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也几乎无法想象——直到现在。

封锁隔离时间越长,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就越大。比如出租车司机的乘客隔离在家;厨师供职的餐厅被迫关闭;空乘人员所服务的飞机在机场一停数月。在美国,25%的家庭属于“月光族”。如果不借钱,40%的美国人甚至拿不出400美元现金救急。可以想见,长期封锁必将给许多家庭带来灾难性后果。

 

用理性约束不确定性

当面对高度不确定性的危机时,人们最糟糕(但也是最典型)的反应是“视而不见”,或者心存侥幸,比如“病毒既然突然暴发,也会突然消失,就像每年的流感一样”。在这一方面,新冠肺炎病毒的特性尤其具有挑战性,因为大多数感染者症状轻微,甚至没有症状。新冠肺炎是一个看不见但却致命的敌人。因此我们将尝试用理性来约束这种不确定性,并考虑某些可能情景,给出建议。

接下来,我们将从两个方面描述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它们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对每一个人的影响:

  • 病毒传播造成的经济影响:新冠肺炎病毒及其引发疾病的特点,例如传播形式、传播速度和死亡率;以及公共卫生对策带来的经济影响,例如封锁、旅行禁令、保持社交距离、综合检测、追踪密切接触者、医疗救治能力、研发疫苗和更好的疗法。
  • 公共卫生对策连锁效应造成的经济影响,例如失业率上升、商业萎缩、企业倒闭、信贷违约、资产价格暴跌、市场波动、金融体系变得脆弱;以及旨在减轻这些连锁效应的公共政策措施,例如防止企业大量破产、为被迫停工者提供经济收入、保护金融体系和受影响最严重的行业。

就病毒传播和公共卫生对策而言,我们认为,目前的干预措施及其成效有以下三种可能结果:

  1. 采取强有力的公共卫生对策,世界各国各地区在 2-3 个月内成功控制住疫情蔓延,社交疏远也将在短期内逐步取消。
  2. 公共卫生对策初步取得成功,但社交疏离的举措还要持续数月(在地区层面),以防病毒卷土重来。
  3. 公共卫生对策效果欠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控制住疫情,可能需要等到疫苗问世,或者实现“群体免疫”。

就连锁效应和公共政策措施而言,我们认为未来将有三种可能结果:

  1. 无效:经济衰退愈演愈烈、陷入恶性循环;企业大量破产和信贷违约;可能发生银行危机。
  2. 部分有效:政策应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衰退的冲击;银行危机得以避免;但失业率和企业破产率仍然较高,因此经济表现为温和。
  3. 卓有成效:强有力的应对措施有效避免了经济的结构性冲击;疫情得到控制后,经济强劲反弹,并且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和势头,从而与经济基本面保持一致。

如果把病毒传播的三种主要模式与经济政策的三种可能结果结合起来,我们就得到了未来一年或者时间更长的九种假设情景(见图 2)。

我们相信目前以阴影表示的四种假设情景(A1-A4)之一将成为现实。在这些情景下,病毒的传播最终都得到了控制,经济也避免了灾难性的结构性冲击。这些情景描绘的是全球整体情况,具体到各个国家和地区,情况必然有所差异。但这四种假设都预计经济将出现“V”型或“U”型复苏。

然而,更为极端的情景也有可能出现,我们对其中一些可能进行了讨论(B1-B5)。我们不能排除“黑天鹅”反复出现,从而对经济造成结构性冲击的可能。这包括疫情延续一年之后疫苗才能上市,以及政策应对措施不足以避免企业大量破产、失业潮和金融危机。这些情况都将导致经济长期陷入“L”型或“W”型轨迹。鉴于欧洲多个国家以及美国的新增病例正呈指数级增长,我们目前尚不能排除这些极端情景。

不过,由于我们对这些极端情景的发生概率所知不多,所以目前关注其余四种更符合实际的情景。我们还将与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密切合作,拓展这些观点的广度和深度,并针对单个国家以及全球构想几种宏观经济可能情景。

 

相对乐观的可能情景

在此情景下,中国经济目前经历的“急刹车”不会持续太久,且将很快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尽管中国第一季度GDP大幅下滑,但北京、上海和湖北省以外的大多数主要城市正在回归正常。在此情景下,中国 2020年GDP预计将稳步增长。

该情景假设,欧洲和美国的经济停摆2-3 个月后,疫情将得到有效控制。货币和财政政策实施后,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些地区的经济损失,疫情传播速度也将减缓;在2020年第二季度末疫情得到控制后,经济或将开始强劲反弹。这意味着欧洲和美国将处于情景 A3 中(见图3)。

但是,即使是在这种相对乐观的情景下,所有国家和地区第二季度GDP都将大幅下降,其中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降幅之大将前所未有。多数发达经济体的居民消费支出约占GDP的 2/3,其中约一半是可自由支配的消费支出。实时数据估算表明,在因疫情封锁地区,汽车等耐用品消费、航空和交通消费,以及餐饮等服务消费可能显著下降。如上文所述,总体而言,在实施封锁令的地区,可自由支配的消费支出或将大幅锐减。

政府增加开支将有助于减轻经济遭受的冲击,但速度未必那么快,也不可能做到完全消除影响。据麦肯锡预计,美国第二季度GDP折合成年率的降幅将高达25%—30%;欧元区主要经济体的经济降幅也将与此相近。相比之下,2008-2009 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GDP最大季度降幅发生在2008年第四季度,折合成年率的降幅为8.4%。本次新冠疫情对美国经济的冲击,将远超二战以来的任何一次衰退(见图4)。

相对悲观的可能情景

此外还有一种可能:全球各国无法有效控制病毒或减轻疫情防控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若不幸如此,我们将从2020年开始面临更严重的经济后果。

在这种悲观情景下,中国的经济复苏将愈发缓慢, 并且需要防范该病毒卷土重来。对外出口的下降也会令中国元气大伤,经济恐将出现严重萎缩。

在此情景下,美国和欧洲的情况更糟糕。它们可能无法在一个季度内控制住病毒,因此整个夏季都被迫实施保持社交距离甚至是隔离的措施。最终将使这些地区的第二季度 GDP增速(折合成年率)大幅下降,而欧洲各主要经济体的表现将大体相似。政府实施的经济政策将无法阻止失业率飙升、企业大量倒闭,即使在疫情得到控制后,经济复苏的速度也会慢得多。在这种悲观情景下,GDP可能需要至少两年时间才能恢复到疫情暴发前的水平,而这意味着欧洲和美国将处于情景A1中(见图5)。

对如今发达经济体的多数居民而言,上述种种情景带来的经济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只有某些经历过货币危机的发展中国家对这种大规模的危机事件才有一些应对经验。

我们撰写本文并非为了预测未来,而是呼吁各国政府采取必要措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尽快阻止病毒蔓延,尽力平缓对经济的冲击。如果不迅速采取行动,那么伴随封锁隔离延长而来的经济危机便可能加剧,从而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计。

既要保护生命,也要保障生计

为了在不破坏生计的情况下拯救生命,我们必须找到高效封锁的方法,以便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切断病毒的传播通道。封锁措施是否有效,将以遏制疫情扩散的能力来衡量。

东亚诸国的经验业已证明,我们可以通过严厉的戒严封锁以及人员流动监控来做到这一点。诚然,这些措施在西方国家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但如果想要遏制疫情的蔓延,我们必须果断采取行动。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全世界必须祭出“雷霆手段”。无论这番努力的结果是完全遏止疫情、并且在疫苗或创新治疗方案问世之前防范其卷土重来;抑或是无法完全遏制疫情,需要持续干预一段时间——无论是以上哪一种情况,我们都需要尽力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并保障其必需的生计。

由此,我们建议各国政府加快步伐,制定全面、明确的行为规范,让国民经济的某些部门安全解封,因为全面封锁正在扼杀民众的基本生计。但这些措施也有必要的前提:政府必须为行为规范找到可接受的执行机制,避免提出社会与民众难以接受的要求。

 

行为规范

这些行为规范可以视为全球各国在大流行病背景下进行生产经营和提供政府服务的指南。其中一些规范业已付诸实践,但问题在于,它们能否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勇敢的医务工作者奋战在抗疫第一线。为了切实保障自己和患者的安全,他们有一整套严格的防护措施。此类防护保障管理是否可以为您所光顾的超市安全经营提供参考呢?

目前,中国所有高科技企业均要求工人接受新冠病毒检测。这是一项强制性规定。假如您是航班旅客而事先确知所有乘客、机组人员以及接触飞机的维修人员病毒检测都呈阴性,您的心态将会怎么?

疫情之下,为了适应现状,餐饮企业都在积极改变商业模式和既有做法,某些餐馆已经完全转向外卖服务。在您所经营的服务业,是否也能采用新的做法确保安全经营?

需要注意的是,封锁不应过于机械。目前常见的做法是 “一刀切”封锁,不论具体地区的感染风险如何。但我们不妨灵活一些:基于对传染风险的深刻理解,为每个城市、每个地区和乡镇量身定制严格程度不同的封锁规范。

从技术上看,这种动态封锁是可行的。现代技术和数据分析手段有助于追踪和预测脆弱人群和地区的感染风险;封锁规范和公共卫生干预手段也可以动态调整,以便在最需要的时间和地点为人们提供保护。

有了灵活的规范,我们可以针对更多人和更多地区放宽封锁,同时仍然保持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对防控疫情的有效性。当然,充足的个人防护装备和检测工具也必不可少。

 

可接受的强制执行机制

这是难点所在。如何让每一位民众接受这种强制性行为规范?这是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包括个人自由、隐私权和获取服务的公平性,因此回答这个问题时不能一概而论。人们的敏感度因国家而异,社会的接受度也存在巨大差异。各国民众应当齐心协力,共同探索如何实施符合当地情况和社会环境的行为规范。但毫无疑问,思考的起点绝不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的社会规范,而是目前在许多国家业已实行的全面封锁。

举例而言,香港特区政府已将病毒检测扩展至所有抵港旅客,并允许无症状的抵港人士居家隔离。但由于新冠病毒的无症状传播风险仍然很高,香港特区政府要求抵港人士戴上监察电子手环,“禁足在家”。违规者可能被判处长期监禁。

全球各国都需要尽快制定和执行适合自身情况的强制性规范措施,并在必要地区实施严格封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国政府都需要寻找到社会认可和接受的方式,以有效推动新规范的落实。

 

面对当下最紧迫的双重任务,现在就行动!

我们将持续更新上述假设情景,希望在未来几周之内更清晰地看出疫情会朝哪个情景演变。不过,有些事实已经非常明确:

  • 此次疫情可能是全球经济在现代历史上遭受的最突如其来的冲击。
  • 我们正面临一种切实风险:此次危机可能对全球民众的生命和生计造成永久而不可逆转的伤害。
  • 我们不仅需要竭尽全力抗击疫情、拯救生命,也必须采取行动保障民众的生计。
  • 建立行为规范和动态干预机制,有助于各国尽早解除封锁,让民众重返工作岗位,让人们的生活重回正轨。

 

我们相信,只要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只要民众严格遵守这些规范,我们就能够尽早解除封锁。问题在于:整个世界能否遵守这些行为规范尽快运行起来?社会能否接受并执行这些规范?只有做到这些,我们才能成功抗击疫情,使这场无可避免的经济危机不会危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保障全球民众的生命和生计。

这无疑是眼下最紧迫的双重任务。

 

本文引用的数据和观点基于2020421日我们的综合研究。

作者:

Sven Smit是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和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联席院长,常驻阿姆斯特丹分公司;

Martin Hirt是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台北分公司;

Kevin Buehler是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常驻纽约分公司;

Susan Lund是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华盛顿特区分公司;

Ezra Greenberg 是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常驻斯坦福分公司;

Arvind Govindarajan是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波士顿分公司。

 

作者在此感谢以下同事对本文的贡献:Sanjiv Baxi、Matt Craven、Linda Liu、Mihir Mysore、Matt Wilson、Guilherme Chevarria和Tao Tan;牛津经济研究院的Adrian Cooper、Scott Livermore和Neil Walker对研究亦有贡献,在此一并予以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