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30年,HR始终视“勇敢革新,寻求对业务提供更大价值”为自身定位。如今,大部分领先企业已基本完成HR“三支柱”的转型。面向未来,我们预计HR将回归商业本质,升级为聚焦价值创造的市场型HR。基于这一观点,我们在《市场化HR职能:回归商业本质,聚焦价值创造》一文中,对HR内外不同服务对象进行了识别,并分别就其关键诉求及服务场景进行了探讨。本文围绕某消费品企业的具体案例,深度剖析HR 4.0转型实践,并聚焦探讨HR 4.0价值衡量体系。
案例背景:某中国领先消费品企业启动了为期十年的战略与组织变革
凭借多年来对市场机遇的精准把控和优质的产品交付,在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下,某消费品企业成功布局多个国家,斩获了高速增长和丰厚利润,一举实现从“一无所有”到“行业领先”的跨越式发展。然而,面对新的市场竞争格局,三方面挑战日益凸显:
- 挑战一:以旧育新亟待破局。业务增长放缓,尚未找到“第二增长曲线”,亟待打造利润新增长点和构建多元业务生态;
- 挑战二:生产关系急需理顺。运营效率下降,出现“大企业病”,决策链条过长,管理机制僵化,运作效率低;
- 挑战三:人才问题不容忽视。组织活力不足,人才梯队“青黄不接”,员工动力与活力下降。
在主战场压力和新战场动力的驱动下,该企业自2021年开始启动面向未来10年的战略与组织变革计划,他们以重塑产品创新引擎、打造数字化运营模式,以及升级组织与人才能力为核心,以期到2030年成为全球领军企业。面对组织变革,HR团队面临两大新课题:一,HR应发挥怎样的作用?二,该如何衡量自身价值?
问题提出:多次改革后,HR仍面临三大困扰
困扰一 脱离业务,僵化强硬
考虑到公司正身处重大变革进程,业务调整完成后,便会着手开展组织和人才调整。例如,思考并寻找组织所需人才骨干,调整能力结构及文化氛围适配等。然而,这些问题并未得到HR的有效承接。以总部HR为例,由于缺乏对基层业务实际的深入了解,出台的各项政策机械教条,未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差异化管理需求。组织缺乏有效的方法判断HR政策效果欠佳究竟是落地执行问题,还是顶层制定问题,也缺乏有效的数据分析能力进行决策支持。在有效需求调研欠缺的情况下,HR政策制定过程不甚客观,领导急于出成果,CoE出台政策容易成为 “拍脑袋”政策。此外,政策沟通过程缺乏透明度,“口头文化”盛行,员工对政策存疑或需要提建议时,找不到正式的反馈渠道。
困扰二 能力摊薄,手段落后
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张,业态变得愈发多样且复杂。HR能力被摊薄,缺乏全球化视角,知识沉淀不够,在战略解码、组织设计、领导力发展、变革管理、数据分析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虽然组织采取HR“强管控”,但由于HR对各国合规要求认识不足,难以有效支撑法人维度的合规。HR数字化建设以被动响应为主,碎片化和烟囱式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与治理,影响客户体验并导致数据流断点,无法支撑数据驱动的运营和决策。
困扰三 各自为政,疲于奔命
多年来,该企业一直奉行HR“三支柱”的运行模式,CoE、HRBP和SSC各司其职。然而,端到端HR服务职责不清,各模块各自为政,协同机制不畅,目标不统一,导致价值衡量标准缺失,成就感低。CoE未能树立起流程主人翁意识,疲于应付课题和任务,缺少精力和时间跟踪政策落地,导致政策反馈机制缺失。HRBP概念泛化,虽然一线HR人员在组织关系上基本均属HRBP类,但职责范围定义不明,导致不少HR人员仅承担招聘和发薪等事务性工作。SSC缺乏“产品经理”,导致无人牵引标准化服务的设计和交付效率的提升。
对比同行,该企业已是HR 3.0“三支柱”转型的领跑者,是众多企业研究和学习的对象,但其HR职能仍存在上述诸多痛点。在该企业部分管理者眼中,HR部门虽然忙碌,却很难说明究竟为业务转型创造了哪些价值,又创造了多大价值。面对上述挑战与差距,该企业围绕“市场型HR”,启动了新一轮的HR 4.0转型。
破题思路:探索HR 4.0升级,建立市场型HR
1回归商业本质,建立市场型HR
首先,该企业从理念上进行突破,从HR 3.0“HR as a Partner”理念转变为HR 4.0“HR as a Business”,用商业逻辑看待HR:商业的本质是交易,价值虽因人而异,但交易能够体现商品的价值。只有客户认可该商品的效用或效益,并且愿意为之买单,才能证明并体现该商品的价值。因此,经营者需要明确针对目标客户的价值主张,并匹配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同时,经营者还需持续推进降本增效,在不断提升其产品和服务竞争力的同时,降低交易成本。
2 明确“市场型HR”转型思路
基于回归商业本质的理念,该企业明确了HR 4.0转型的整体转型思路:
价值牵引:以“服务对象(团队及人群)”为主轴明确HR价值主张(利益点承诺),基于“业务场景(如业务性质、区域、项目、发展阶段等)”提供与业务流程集成的HR产品及服务;
能力驱动:聚焦客户导向、产品思维、敏捷协同、数字化赋能等主题,打造HR核心能力;
敏捷交付:引入敏捷运作机制,升级“三支柱”,按能力组合进行联合作战,让HR产品与服务触手可及;
数字运营:以“IT即服务、专业即服务、团队即服务”的方式,多渠道快速响应业务需求。
聚焦议题:HR价值衡量体系
为了更好说明HR的价值主张并衡量其交付成果,该企业建立了一套涵盖结果及过程两大类指标的HR价值衡量体系(见图1)。其中,结果类指标主要从以下三个维度衡量HR价值:
维度1:战略目标及影响力,确定服务对象及价值主张,识别对业务的影响;
维度2:人才资本有效性,衡量组织健康度及人才使用效率;
维度3:HR运营效率,反映HR服务运营水平。
维度1 战略目标及影响力
企业经营需要为董事会、投资人、客户、合作伙伴、社区等外部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为了支撑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和影响力,该企业HR围绕不同利益相关方的价值主张,明确了价值创造重点:
对董事会/投资人:HR需通过人效管理,帮助企业提升利润水平;
对客户:HR需提升员工客户服务行为的有效性,助力企业提升市场份额;
对社区及监管机构:HR需保障员工行为合规,为企业建立声誉价值;
对生态圈及合作伙伴:HR需提高员工合作效果,帮助企业塑造合作价值。
优化人效管理
该企业从业务板块、岗位职能、用工类型等多个维度,对人均净利润(即净利润/员工数)和元均营收(即营业收入/总薪酬成本)等人效指标进行分析,识别人效提升机会点,制定提升目标,并测算提效对该企业净利润的影响。该企业引入麦肯锡人效实验室,通过数字化驱动、组织效能提升、业务流程优化组合拳,规划并落地了7项短期提效举措和4项中长期提效举措(见图2),帮助该企业实现~20%的人效提升。
提升客户服务有效性
我们识别了各业务板块30+类客户旅程、200+个重要触点,以及300+项有效提升客户体验的人员关键行为(即“服务有效行为”)。基于这些关键行为,该企业HR拆解了客户需求,并将其与相关人员指标进行连接(见图3),定期评估和识别HR在提升客户满意度方面可采取的行动。例如,数据发现,以下几大因素能够左右该企业某地区的门店购物体验:1)店员与客户的文化背景是否一致;2)店员能否为客户提供额外的赠品。对此,该企业HR与业务部门对这一地区的门店人员配比进行了重新规划,不仅将该地区的文化多样性纳入考量,还向店员授予了为客户提供一定金额以内礼品的权限。通过开展针对性的员工培训,该企业有效提升了客户满意度。
维度2 人才资本有效性
HR作为组织健康的诊脉人和人才配置的主责人,需要持续提升组织健康度和人才使用效率,帮助企业有效开发人才资本。
改善组织健康度
麦肯锡研究表明,组织健康与业绩呈正相关。从组织健康表现来看,表现排名靠前25%的上市公司所实现的股东回报,是后25%公司的近三倍。纵观那些重视并努力改善组织健康度的公司,在6~12个月内,其业绩表现也有显著上升。
该企业引入麦肯锡组织健康度(OHI)工具(见图4),从上下一心(文化与战略共识度)、卓越执行(组织执行力)、持续迭代(组织创新力)三大方向诊断和分析组织健康情况,并与管理者共创提升机会点和行动计划。
提高人才使用效率
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本,让优秀人才与关键岗位相匹配是HR的重要职责。该企业运用麦肯锡T2V(Talent to Value)关键岗位人才管理方法,分析公司业绩增长驱动因素与岗位承接,识别实现公司战略所不可或缺的3%关键岗位(见图5)。该企业通过完善关键岗位画像、人才测评与人岗匹配,明确关键岗位人才任用与发展安排。
为了将关键岗位人才管理常态化,该企业还设计了“关键岗位人才储备”(如关键岗位人员空缺率、关键岗位后备人数、关键岗位人员内部选拔率、关键岗位人员流失率)和“高绩效人才配置”(高绩效员工调配至战略级客户/项目/区域的百分比、高绩效员工流失率)等指标组合,实现对人才配置效率的定期跟踪。
维度3 提升HR组织效性
最后,HR作为服务提供者,其服务是否让客户感到效果好、体验佳,以及HR自身的运营成本是否合理,都是衡量HR运营有效性的重要维度。该企业从运营成本、活动有效性和服务交付三方面进行了指标设计。
提升HR组织效能
该企业为总部HRCoE、业务HRBP、HRSSC三类角色设计了不同的成本管控方法。总部CoE采用人员配比法,通过对标全球领先企业和自身历史数据,规划不同类型CoE的服务配比区间。业务HRBP采用成本分摊法,由业务承担HRBP成本,牵引BP打造高效、精干的队伍。HRSSC采用相对市场化的模式,制订SLA(服务水平承诺)以按量计价的方式向业务单元提供入转调离,算发薪社保缴纳等共享服务。HRBP在其服务的业务单元的预算范围内有权择优使用内部CoE的非管控类的咨询服务或者市场上的专业外部服务商。通过相对市场化的模式,该企业SSC通过使用数字化劳动力(如RPA)替代重复性工作,有效提高了业务处理速度和员工服务体验,实现大幅度降本提效。
突破HR服务交付
在对HR服务交付进行评估时,该企业主要关注整体调研和具体HR部门评价两方面。
在整体层面上,该企业每年开展两次NPS(净推荐值)调研,邀请员工从效率、质量和体验等方面,对包括HR在内的公司职能平台进行整体和单项服务的满意度打分,并说明对公司的宣传意愿、留任意愿和努力意愿。HR与业务管理者将共同对调研结果进行深挖分析,找出提升HR服务能力和员工满意度的突破点。
在具体层面上,企业会定期评估各HR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内外部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并观察是否有客户愿意为之买单。例如,该企业过去10年开展了较多的投资并购,在总部设置了HR投资并购团队,提供投前HR尽职调查、投中交割和投后组织、人才、文化与系统整合服务。近年来,投资并购的减少带来了该团队业务量的下降,于是,该团队尝试转型向公司生态合作企业提供HR咨询服务。由于生态企业更倾向于与专业的HR服务公司合作,该团队的转型并未获得市场化认可。经过商业用例的论证后,决定将其解散。此外,在HR价值衡量体系的建设和追踪实施过程中,为响应越来越多的业务管理者提出人力数据支持商业决策的诉求,该企业在HRCoE增设People Analytics团队,向CHO及业务管理者提供HR数据分析与洞察服务【1】。
总结:价值不是自己定义的而是市场赋予的,HR需要再一次自我革新
通过建立HR价值衡量指标体系,该企业的业务管理者更为直观地看到了HR的价值,从而提升了HR团队与业务团队的工作协调性。该指标体系落地一年后,业务对HR整体满意度提升了30%,且公司人效水平、组织健康度、人才配置效率、HR运营成本和HR净推荐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我们相信,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下,企业对HR部门有效驱动业务增长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若HR部门不明确自身对内外部客户创造的价值,则会越来越难以满足服务对象的期望。
我们建议HR从业人员用市场化视角审视其价值定位,与企业管理者就客户价值主张和HR价值衡量方法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围绕价值牵引、能力驱动、敏捷交付,以及数字运营原则来推动市场型HR转型。在下篇文章中,我们将就“敏捷交付”话题开展进一步探讨。
注释:
【1】 麦肯锡在人力数字化领域具备领先见解和解决方案,同时与诸多领域内企业有所合作,如近期与Workday达成了合作伙伴关系,详情可参见:https://www.mckinsey.com/about-us/new-at-mckinsey-blog/mckinsey-and-workday-team-up-to-unleash-the-power-of-finance-and-people-data-for-businesses
作者:
陈震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常驻香港分公司
卫杰
麦肯锡蓝跃执行董事,常驻上海分公司
姜瀚
麦肯锡蓝跃执行董事,常驻北京分公司
缪若予
麦肯锡蓝跃咨询总监,常驻上海分公司
唐超宁
麦肯锡蓝跃咨询经理,常驻深圳分公司
刘宇晗
麦肯锡蓝跃咨询总监,常驻北京分公司
颜杨洋
麦肯锡蓝跃咨询总监,常驻香港分公司
作者在此对刘恒、林晓聆、杨幂对本文所作的贡献表示诚挚感谢。
麦肯锡公司版权所有©2022年。未经许可,不得做任何形式的转载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