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突破10万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 7%,这股前所未见的力量正在重构全球经济格局。过去 30年间,中国政府对于外资基本持欢迎态度,但有时也会国大门紧闭。对于一些全球领先企业,如汽车厂商,中国市场已经是其最大的利润来源地,但对于其他企业,尤其是服务行业来说,要想获得不错的利润则面临困境。
本文总结了促进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趋势,哪些行业受益最甚,以及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同时我也分析了在华外资企业如何成功经营业务。
趋势:影响经济转型和创造新机遇
随着净出口和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降低,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内消费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它们分别代表了传统和新的经济增长引擎。目前的经济增长率是否可持续取决于以下几个趋势的发展。
国家政策仍然起着关键性作用。正如 2014年2季度出台的微刺激政策所示,政策对 GDP增长快速上升或下降具有显著影响力。电、水、土地和资本价格的“市场化”举措,令企业对生产率重拾关注,甚至包括国企。在全国范围,民营资本进入国有企业的进展较慢,只有少数几个较大规模的案例,如中石化加油站拟出售 300亿美元零售业务股权。城市层面的国企私有化步伐更快,主要是地方政府积极推动非核心业务国有资产的出售,如酒店和一些制造业务。中国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反腐态度坚定,,因为国企已经成了经济增长的实际阻力。。过去十多年来习近平都非常重视反腐,他绝不会妥协。中产阶级至关重要:他们有能力购买新房,他们贡献了每年1800万辆的新车销量(占全球汽车业利润的三分之一),他们打算在服务业花更多钱。只有中产阶级对未来收入有信心,他们才有可能增加消费,更有力地推动经济增长。到2022年, 50%以上的城市家庭将跨入中产水平(按照目前美元的汇率,家庭年收入达到2-4万美元),这意味着未来十年中国将增加1亿个中产家庭。
中国城市化水平超过了50%,每年还有 1000到 1500万人从农村流入城市。城市必须建设得更宜居、更高效,好让农村移民更好地融入。 “智能城市”虽说是个老生常谈的词,但是中国的城市从零起步亟需一切,包括从高效的公共交通到先进的水处理系统。实现这一切需要巨额投资,也说明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远未完善。
很多企业面临新的成本和利润压力。过去四年,很多行业的国企的利润下跌了1/3。通常国企所在的行业,不论是钢铁还是电信网络设备,增长率非常之缓慢。按照中国过去30年的标准,国有企业属于成熟行业,这意味着产生三个结果:生产率提升、多元化和全球化。后两项常常基于这样的假设:某个行业之前的成功会在其他行业和其他国家自动取得成功。
消费品跨国公司将保持着极佳业绩,它们在客户洞察、品牌和定价方面的能力远远胜出本土对手,后者虽然规模很大,但尚不具备领先的各种职能能力。另一方面,那些进入政府采购目录的跨国公司,则发现市场准入门槛更高了。
全球最大、最成功和最有创新力的互联网公司在中国。中国消费者接受互联网的速度之快,是对很多行业造成毁灭性打击的原因。可能对传统的购物方式或银行支付还不熟悉(现代大型商场的出现还只是近十年的事情),中国消费者非常乐于转到线上消费。考虑到在银行网点办业务的体验通常十分糟糕,消费者选择网上交易也就不足为奇。
现今,如果在华消费品企业没有卓有成效的线上线下战略,很难取得成功。商场都在努力寻找新的经营模式。零售商希望打通全国的分销网络,以控制在线销售的产品价格。在线理财基金短短100天就吸引到1000亿美元,使得传统银行不得不提高其存款利率。互联网对于就业的影响则刚刚显现,但是很多让人艳羡的白领工作会在不久的将来消失。
经济增长的潜在风险
但是,中国的经济并非毫无风险。可能最为重要的是,中国的消费者相对而言比较不成熟。某个理财产品违约,或是某个城市房价下跌,这类信息会迅速蔓延到全国,人们的各种负面情绪加剧了市场的悲观氛围,如此推波助澜形成恶性循环。只有超过40岁的中国人才会记得萧条意味着什么。
其他风险包括地缘政治因素,特别是中日关系。日本政府是否值得信任取决于中国网民认为其行事是否正确。最后一个持续加深的风险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不足。每年中国有700万大学毕业生,但可能仅有300万人找到的工作需要大学文凭。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则意识到他们跻身中产阶层,有车有房的梦想永远无法企及。这是一个庞大的,对社会不满的、人数持续增加的群体。
未来十年的潜力行业
未来十年,中国具有最大增长潜力的行业大多属于服务业,当然其他行业并非没有机会。例如能源和农业的某些领域将快速增长。以下我们对潜力行业逐一简介。
网络零售。2014年中国网络零售占整个零售业的比重达到8%,已经超过美国,但远未饱和。网络零售越来越多地通过移动终端完成。随着支付系统的完善和物流体系的改进,消费者对在线零售商会更为信任。零售企业为迎合新潮流势必大幅压缩实体店面。未来的大型商场也将从卖东西转向卖服务。
物流。现代化的供应链是提升中国很多行业生产率的关键要素。之前大部分产品是由私人货车老板运送,直到近年才有所变化。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快递成了蕴含上千亿美元的产业,电子商务公司也不惜砸下数十亿美元建设自己的仓储设施和车队。阿里巴巴就准备一掷数十亿美元打造其物流网络。在中国经济增长的大环境下,第三方快递公司如顺丰速运也迅速成长为区域领先业者。即便在农业,也有大量资本投到冷藏和冷藏运输业,既降低了运输损耗,也为中产阶级提供了高品质食品。
教育。中国将近三分之二的注册幼儿园为私立。私立大学也在不断增加。传统和在线培训机构成为上千亿美元价值的上市公司。一些小众业务也在蓬勃发展,如申请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高中和大学的留学代理机构。中国人在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方面的开销几乎是没有上限的。随着中产阶级收入持续增长,消费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未来教育产业的潜力巨大。
医疗。2013年中国新增 1500多家私立医院,一些是外资 100%控股的。中国公立医院存在的弊端不太可能短期内消除。病人在寻找成本和医疗水平都更可靠的医院,政府也在鼓励私立和外资参与以满足这样的需求。相应地,为新医院提供医疗设备的供应商也获得了快速增长。
旅游。中国的酒店客房数量在过去十年间翻了三番。 2013年有400万中国人去韩国旅游;400万人赴泰国旅游。预计中产阶级每年可度假3-4周,他们不会再去人满为患、过度开发的国内景点。2015年迪斯尼乐园将在上海开业,有望带来高端度假设施新一轮投资。
财富管理。中国占亚洲(剔除日本)经济增长的50%以上,到 2016年高净值人群资产预计达到16万亿美元。中国100多万高净值人士的理财仍较为简单粗放,他们对如何扩展海内外投资组合有很大需求。
娱乐。中国的票房市场全球第二,虽然一张电影票高达10美元左右,而一张DVD不过才 1美元。2013年,共新开了1000家影院,但是人均上座率还不足韩国的1/5。
IT服务。很少有中国公司设置了首席信息官,特别是国企。一直以来首席信息官被认为只是为业务提供支持,通常其级别会被下调3-4级,这样很难吸引人才(IT人才通常选择互联网创业公司)。一家典型的中国公司在 IT领域的投入仅占营收的 2%,而国际标杆通常为4%。这些公司很难将技术引入核心运营,因为这需要大量的支持才能实现。随着一流IT人才薪酬的水涨船高,大部分中国公司将无法自己解决技术挑战。
清洁能源。全球60%的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发电机在中国生产。本国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在不断上升。例如,2013年大型农场太阳能装机量达到11兆瓦,2014年还将增加30%。中国还积极投资开发页岩气资源,并大力发展清洁煤炭技术。
农业。中国的食品在很多方面来说都不能满足各方需求,至少食品质量和增值产品无法满足中产阶级的需求。必须要努力应对持续出现的食品危机这样的挑战。对于很多成功的科技型投资方,如联想控股而言,农业就是新的互联网。从智利到乌克兰,中国资本正在海外大规模投资农业。他们也在本国投资,特别是增值产品领域,如水果和冷冻速食品。
在华高效经营业务
在中国,通常成功的根本要素并不是找准机会,而是比对手更有效地执行计划。自身的管理团队、与公司总部的关系、与合资公司的关系都起着关键作用。三十多年来,合资一直是跨国公司在华开展业务的方式。在很多领域,也是唯一可行的途径,通常外方被要求少数控股。我们可以从这种合作方式吸取以下经验:
准确的战略定位:
• 如果今天监管政策要求必须通过合资和少数控股的方式在华开展业务,那么预设这将是开展核心业务的长期方式。不论是汽车还是金融。从经验来看,这类要求不会改变。如果该模式现在看起来没有吸引力就切勿投资,不要幻想有朝一日政策会改变。密切关注政策变化,并努力将投资意向与政策相匹配。在公司声明中引用政府的官方文本可传达出你对中国市场的重视。
• 明确进入中国的目的,是为了中国市场,还是为了立足中国带来的全球其他机会。这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经营策略。
很多本土企业不仅规模大,而且也相当成功,它们不过视外方为短期合作伙伴。
• 本土企业的普遍心态是,从外资合作伙伴可学的东西是越来越少。它们资金充足,能招到优才,也具备了客户关系和洞察力,最为重要的是政府关系。即便国企也是这种心态。
• 仅仅宣称“我们在美国/德国/日本就是这么做的”只会适得其反。外国公司应该做的是长期承诺,帮助中国合作方拓展国际市场。这可能会增加外国公司的现有业务成本,因此需要将此纳入对华整体投资的一部分进行考虑。
• 合资公司的架构从一开始就要明确,即由谁负责与中方沟通,谁负责与相关政府部门沟通。中国企业喜欢把这些都明确。另外,确保负责的高层亲自出席董事会议,不要由他人代为行事。
派一位足可信赖的资深高管驻扎中国,此人承诺为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负责。
一旦中国市场有任何风吹草动,此人是外资公司在华的紧急联络人,他/她既要为全球管理团队提供值得信任的观点,同时也是中方信任的人。通常,该职位对人际沟通能力要求非常强,技能方面至少不亚于HR的头儿。
公司必须对此人百分之百的信任,尽可能提升他/她的级别,如亚洲或中国区业务董事长之类头衔。
人才获得和培养。不管是招聘哪个级别的人才,对跨国公司而言都非常费时耗力,且常常令人沮丧。至于雇员,对雇主的忠心耿耿程度通常并不高。人才流失率可能会很高,因此必须尽早规划。
• 招聘处于职业生涯中期的管理人员越来越常见,几乎所有行业的可用人才库在扩大。本土和全球的猎头公司的业务都在迅速扩张。对人才进行全面的背景调查是必需的。让员工安静地离职通常要求其对离职原因保持沉默。
• 在初级职位方面,中国有丰富的大学毕业生,但是大部分人缺乏实际能力,即便是拿到 MBA学位的学生也一样,因为学位可以花钱买到而不需要辛勤努力攻读获得。这些人对自己缺乏正确认知,抱着理所当然的心态。很多企业先是招聘了大批毕业生,试用期后又只得淘汰掉。一旦录用后,要想保留表现出色的员工,一个高度灵活的薪酬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对不合格的员工要铁面无私地扫地出门。
• 虽然公司也许有机会与政府官员的“子女”打交道(比如成为商业伙伴),这并不意味着有必要聘用官员子女。事实上,除了金融业某些公司,鲜见跨国公司这么做。
如果不放心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那么外国公司必须认真考虑是否有必要将知识产权引入中国。一些技术型公司并没有将核心技术产权引入中国,同样取得了极大成功。其次,弄清楚知识产权损害的影响是否仅限于中国市场。目前,跨国公司起诉海外中国公司的侵权案大多以胜利告终,后者侵犯了在华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并将其应用于海外市场。同时,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进步非常迅速,其中,中国公司起诉本土对手的案子也在增加。未来的趋势是,中方合作公司对知识产权价值的认识更为深刻,并且愿意与外方携手保护知识产权。防止国际知识产权被侵害的一个实用办法是单设中国专用的IT系统,使其无法接入总部服务器。
中国经济的波动性在增大。从完整周期的全局观出发,而非关注“每一个季度的绩效完成情况”,对于激励中方团队,并且让其确信你对中国的承诺是长期的十分关键。的确,中国经济放缓反而是加倍下注的好时机。当合作方和政府共渡时艰时,新的合作和新的牌照只会发放给那些仍然愿意扩大和投资的外资合作方。这一点,即使在30年之后,也少有跨国公司会意识到。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以牺牲国际品牌和声誉为代价。如果不能以期望的方式在华开展业务,那么干脆放弃。可能有中短期赚钱的所谓“捷径”,但最终还是会被查处。中国政府非常了解外国公司的运作,反腐也不会很快结束。不要因为你的本土供应商是国际化公司,就假设它们一定会以你期望的国际水准运作,必须要检验其行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