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的挑战和机遇

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随着自身经济的发展,对全球资源的需求也逐步激增。到2025年全球新增的消费人口将超过18亿。随着各类天然资源开采越来越逼近现有产能的极限,这意味着到2030年之前, 为了进一步开发石油、天然气和矿产资源,到需要11万亿至17万亿美元的额外投资。这大约是历史投资水平的两倍以上 1

全球资源需求激增和供给日渐乏力,为中国资源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机遇。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全球资源供给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增强。2008年中国在全球金属矿业产量的份额从1989年的5%增长到了近15%。尽管中国企业的主战场仍在国内,许多公司已经开始积极进军海外。中国资源企业数量也远比一般想像的多。截止到2010年, 共有75家中国企业完成了218起对外国矿业公司的并购交易。

但是,我们也发现在世界范围内,资源企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运营风险。石油、天然气、矿业企业往往需要处理与所在地政府之间的紧张关系。因为政府可能面临来自民众的压力,要求从业者提高上缴的利润;企业则往往不确定政府是否会撤销其执照或重议合约。

除此之外,以下因素加剧了企业的运营风险。

首先,处于高位且剧烈波动的资源价格,使得资源拥有国更担心被开采公司“欺骗”,因此更可能要求重谈合同。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The United Kingdom’s Royal Institution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发现,自2000年资源价格一路飙涨以来,由于争议而提请仲裁的情况有增无减。

其次,资源投资需求大部分会流向“边缘经济体“(frontier economies),这些地区由于地质因素、基础设施薄弱、或是政局动荡,势必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增加。过去,将近90%的资源投资流向中高收入国家。未来,低收入及中低收入国家在资源投资的占比或将倍增。全球已探明的矿产和石油/天然气蕴藏国中近一半并非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先进国家或OPEC(石油输出国家组织)会员国。

第三,许多资源丰富国很小,开采项目却非常庞大。例如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项目,预计投产后的营收将超过该国目前年均GDP的130%。这意味着开采公司将承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关注和详细审查。民众也期望能从中分得一杯羹——除了开采公司缴纳的税收,也包括其所创造的就业机会。

中国资源企业的海外扩张也面临了相似的一些问题。比如,一些舆论批评中国的“不干预” 理念,即以不要求政治与经济改革换取投资许可,因此没有为当地民众带来可见的好处。劳动力是另一大争议因素。近年来到非洲打工的中国人超过100万,引发了当地民众抗议,要求采矿公司雇用当地人民,而不是从中国输入劳动力。

中国资源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备受各方关注。因此,在中国资源企业的实力与日俱增的当下,妥善处理与当地政府之间的关系尤其重要。

中国资源企业正在越来越多地参于到东道国的开发和建设,以此降低运营风险,进而确保优质资源的获得。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在取得一线资产方面屡屡失手。若它们能从更全面的角度处理当地开发议题,就能从根本上重构全球资源业的竞争版图。为此,它们必须像其他地区的开采公司那样重新定位公司使命,从单纯的开采资源升华为与当地政府建立真正的伙伴关系。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研究显示,要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妥善处理三大当务之急。

首先,企业必须加深对东道国的认知,包括地质、社会、经济、制度等与自然资源直接相关的方方面面。除了该国的政治、制度与经济趋势的基本分析之外,国家历史和自然资源业等根本性问题也必须予以考量。同时也要评估国家财政对于自然资源利润的依赖性,以及相关竞争性因素,例如,该国在特定资源的全球成本曲线上的位置及对全球供给的重要性。

第二,企业必须审慎评估自身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并衡量自己的绩效是否达到各利益相关方的期望。我们的分析发现,企业的绩效通常难以达到利益相关方的期望。例如,有的公司在环境管理相关领域的优势特别突出,但对基础建设的贡献和创造就业机会却乏善可陈。后两者恰恰是东道国最重视的两个领域。此外,我们的试点经验表明,同一家公司不同部门的绩效表现与优先领域也不尽相同。我们还发现大部分企业除了外部关系做得不好,对各利益相关方的了解与合作也严重不足。

最后,资源企业的上述举措都应当被视作与东道国构建良好关系的一部分,而这项关系贯穿整个开采项目始终,往往延续数十年。至于企业应如何为东道国做出有效贡献,我们从与开采业客户合作的经验中归纳出几个核心指导原则,包括审慎考虑合同。有些合同有利于企业的短期效益,但事后当地政府可能会以合同条款有欠公允为由,要求重谈。因此企业必须一开始就向当地政府清楚说明项目对于就业、出口和财政收入的短期与中期贡献,确保公司所带来的技术力量、投资和对经济的贡献,是推动该国长远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

企业亦可以在某些特殊领域做出重要贡献。如加强与政府合作促进所在地发展——在所在地采购商品与服务、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许多开采公司正引领着当地的发展;例如BHP Billiton从2009年开始与智利政府合作,计划于2020年前培养250个“世界级”本地供应商。该公司派遣自己的员工到供应商工作以分享技能,并支付他们第一年的薪水。智利能在短短十年间将矿产资源的出口和进口比例从7%提升到50%,BHP Billiton的这项计划功不可没。2011年英美资源集团(Anglo American)推出“自立计划”(Zimele program),共投资1.25亿美元资助南非弱势国家,主要是加强当地采购和创造经济发展机会,以及降低环境风险等。

一旦与东道国建立起共生关系,致力于该国长期发展、了解其优先需求,中国企业更能充分捕捉潜在商机。

Jonathan Woetzel 是麦肯锡资深董事,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核心领导人之一,常驻上海;
Fraser Thompson和张如琪是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分别常驻新加坡和台北。

1Reverse the curse:Maximizing the potential of resource-driven economies,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可持续发展&资源生产力咨询业务部及麦肯锡全球能源&材料咨询业务部,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