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企应对经济低迷的五大调整

为了应对挑战,他们采取了哪些措施?鉴于所受的种种约束,形势最为严峻的也许是国有企业。以就业而言,尽管国企的效率有待提高,也有必要进一步融入市场,但是国企仍然不大可能规模性裁员。

总体而言,国有企业的调整措施有五个重点:

一、重组合并: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SASAC)力求将央企总数从120家缩减到40家左右。为此,各央企都在紧锣密鼓地碰头会面,为的是找个好的合并对象。

部分央企已经完成重组(轨道交通装备等),有的才刚刚起步(中国海运与中远集团、核电、铝业等),也有的尚在商榷重组合并的必要性(能源、电信、钢铁、造船等)。国有企业当前的合并自然是以内部调整为主,竞相争夺行业有利地位。本次重组预计将会耗时两年左右,期间这些企业不大可能做出大胆决策。

二、反腐倡廉:在反腐期间,部分国企人事调整密集,多达40至50名高管因此下马。在第二第三轮审查到来之前,许多现任高管倾向于按兵不动。采购程序陷入了死循环,处处需要上级批准。并且要求多名高管签字批准,然而高管们并不希望签署任何文件——这种现象在资本密集型国企中尤为明显。

三、全球化:政府高度重视国企的全球化,然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许多国企对涉足陌生领域心怀恐惧,担心办不好事情,对全球发展关注甚少。以往国企侧重在监管薄弱和收入较低的欠发达国家开拓市场,自信能够凭着“中国企业”的身份获得成功。

但是,经验教训表明,在这些市场当中,面对重大的政治或者经济变动,企业毫无保障可言。预计今后几年里,国有企业将会加大对增长乏力的成熟国家市场的投资力度,重点关注有望独立自主运营的业务。

“一带一路”是国际扩张的另一个重要举措。对许多铁路、工程等基建类国企来说,这是维持运营水平的唯一途径。近期中国的铁道交通企业参与的高铁建设招标项目总数已经超过25个。承接的项目数量将继续增加,但以什么价格承接仍然有待观察。

四、增效:称职的国企领导人将会着力提高企业的业绩,即便不裁员,对许多企业而言要实现这点并不困难。比如,国企的能源效率往往比较落后,单是从能效着手,就可以把效率提高20~30%(注:从这点也可以看出,能耗未必能够正确反映2015年中国的GDP增长情况)。

提高现有产能的产出,合并精简机构数目,节约办公楼和水资源等公共资源,这些方法都能带来实际变化。我预计在接下来的几年内中国将会出台更多的措施,力求取得切实的进展,提高国企效率。然而,这些举措能否创造出世界一流的企业?然而并不能。但是相比今天,国企将有所改善,将更节能和更环保。

五、妥善处置非核心资产:各央企已经接到清晰的指示,明确规定的非核心资产必须予以出售。考虑到某一企业的非核心资产可以被视作另一企业的核心资产,出售时将秉持平等互换的原则,不会公开拍卖。但是与20年前的情况类似,在处置重大资产项目的过程当中,外国企业参与的机会十分有限。

***

这样一来,许多国有企业将陷入困境。产能很可能持续过剩,价格压力依然存在。下一任英才有可能抽身而退。已有迹象表明,过去五到十年,在个人职业生涯中期加入国企的精英人物正在回归民营企业。实力薄弱的国企可能会沦为“僵尸”企业(zombie companies),其自身缺陷亦会拖累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实力较强的国有企业将表现良好,尤其是那些通过重组合并加强了定价能力的国有企业,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港口运营或者电信运营领域的国企。

当今时势之下领导国有企业,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