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转载内容,原文2024年4月23日发布于每日经济新闻官网,作者为每经记者李玉雯。
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银行业由昔日“跑马圈地”转向精细化经营,已然成为了业内共识。如今,各家机构纷纷发力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力求从存量市场中寻找到新的增量。
转型变革,势在必行。
而放眼当下,外资入局搅动一池春水,会给现有的行业格局带来怎样影响?财富管理被视为商业银行轻资本运营转型的重要抓手,在下一个黄金十年里如何捕捉机遇?当下成为各行各业“新宠”的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又将如何催化银行业数字化转型?
围绕这些业内关注的焦点,《每日经济新闻》(简称NBD)近日专访了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周宁人。她拥有20余年银行、资管和保险行业咨询经验,负责领导麦肯锡中国区银行业务、亚洲区零售银行业务,在增长战略及实施、数字化创新、组织和人才转型等领域拥有着丰富的经验以及深入的洞察。
进一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是必要的
今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段时间推出了50多项金融对外开放的措施,其中包括取消了银行保险机构的外资股份比例限制,现在外国资本可以持有银行保险机构100%的股权,实现完全控股。另外,《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里关于金融业的相关限制措施目前已经完全清零。
在周宁人看来,这些措施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同时引入一些良序且可持续的竞争机制。
“实际上,随着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一些成熟外资机构的投资和运营也能为我们本土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经验和启发。例如,近几年一些资管机构进入中国,它们在资产配置、产品创设、风险把控、合规管理等方面带来了很多先进经验。因此,进一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是必要的,这样既有助于促进本土机构更加专业化发展,也能为市场上的消费者提供更加多元的产品和服务。”周宁人对记者表示。
记者注意到,截至2023年底,外资银行在华共设立了41家法人银行、116家外国及港澳台银行分行和132家代表处,营业性机构总数量已经有888家,总资产已达到3.86万亿元。境外保险机构在境内已经设立了67家营业性机构和70家代表处,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2.4万亿元,且在境内保险行业市场份额已达到10%。
在金融对外开放力度加码的同时,市场上亦有一些担忧声音,认为外资“话语权”越来越强可能会带来一些潜在风险。
对此,周宁人向记者阐述了自身的看法,“目前来看,市场风险是可控的。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看重在不同市场中的资源配置效率,以实现对股东及市场的承诺,它们在中国这个市场中找到了发展机遇并且当前展业多是以轻资产业务为主;另一方面,本土金融机构的竞争实力相较于十几年前已然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外资机构也会更加谨慎地去选择它们擅长的领域。”
她以财富管理为例向记者解释道,我国这一领域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产品净值化转型是近几年才实施,市场尚未经历足够的周期调整,投资者教育也亟待加强。外资机构则带来了经营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既能够鞭策中资机构持续提升竞争力,也有助于形成优势互补的市场格局,推动行业向更高质量发展。
财富管理领域需要进一步细分
麦肯锡在去年发布的一份白皮书中指出,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经历了黄金增长的10年。截至2022年底,中国居民个人金融资产已接近人民币250万亿,成为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到2032年全国整体个人金融资产将达到571万亿。财富管理业务仍是值得金融机构战略聚焦的蓝海市场。
周宁人对记者表示,从需求角度来看,国际上人均GDP超过1万美金便是财富管理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黄金阶段。当前我国已达到了这样的阶段,也意味着我国进入财富管理放量增长的时期。此外,随着老龄化步伐加快,出于养老目的而进行财富管理的群体规模也在不断扩容。
在此背景下,国内众多银行机构纷纷入局财富管理赛道,而其中机遇与挑战并存。采访过程中,周宁人多次提及“细分”一词,在她看来,业务模式同质化是当前银行布局财富管理领域的一大痛点。
“过去参与机构的目标集中在追求收益,整体产品和服务供给较为单一,缺乏客户分层分群经营体系。而不同的客户画像意味着不同的需求,相应地银行所提供的产品及服务也需要细分。”周宁人向记者举例说道,资产3000万元以上的超高净值人群可能需要以家办形式为其个人、家庭乃至企业提供综合化服务;3000万元以下的私行客户,即相对富裕人群的主要诉求可能在于其个人财富保值、增值等。另外,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数字化成熟度较高,在交付方式上需要更便利的数字化平台为其决策提供信息。
在周宁人看来,客户分层分群经营需要更细的维度,国内银行机构虽然已有一些分层,但在实操中产品及服务体系还是相对同质化,尚未形成特别差异化的打法。因此,这也是各家银行在竞争中实现突围的机遇所在。
而这背后的挑战在于,一方面,产品的多元化布局要打开。“我们关注到接下来市场中可能会涌现保障类、养老类、跨境类等产品的创新,这些领域都还是蓝海,银行可以去探索新的资产配置,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周宁人说道。
另一方面,队伍专业性也是一个挑战。财富管理并不是仅仅一个理财产品的概念,在曾经粗放的“跑马圈地”模式下,服务团队更多是为了完成指标而销售产品,并不擅长去理解客户的综合化需求,以及不同场景下优化配置。随着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以及外资机构入局带来的优势及经验,会倒逼国内机构去思考如何围绕客户的核心诉求来打造专业团队,增强客户黏性。
“实际上,一些金字塔顶端客群的财富管理需求并没有被充分地挖掘和满足。”周宁人对记者说道。在她看来,破局的关键除了要做细客群分层、建立差异化经营模式,转变视角以客户为中心开展广泛的合作也十分重要。
“这体现了银行的协同作战能力,例如投资银行、私人银行、公司银行等几个部门联合,包括引入外部合作伙伴,共同去服务好一个客层。这就需要打破一些现有组织的边界,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来开展财富管理。”周宁人表示。
数据中台建设成为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如前文所述,全球范围内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数字化成熟度处于较高水平。事实上,我国是一个数据资源和数字经济大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在数字化驱动下,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正在进行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
周宁人对记者表示,当前银行业各个层级数字化转型都在加速向前推进。目前来看,成效最为显著的是前台,即对客端,“因为客户规模非常庞大,仅靠人力去服务是不足够的,过去我们很难想象不用去银行网点就能完成业务办理,而现在包括支付、贷款等很多业务基本都实现了全流程线上化,智能投顾也在不断积累发展,既大大提升了客户体验,也促进了银行内部流程效率的根本性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数据中台建设成为了众多金融机构推动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突破口。麦肯锡去年指出,虽然银行业数字化程度高,但痛点也同样突出,比如数据分散、利用低,无法支撑业务诉求,银行重复建设状况严重、历史投入多但效果有限等。而搭建数据中台不仅顺应监管要求,更是支撑灵活多变的业务诉求的必然选择,有助于实现沉淀数据资产、促进业技融合、优化数据合规等核心价值。
周宁人向记者解释道,中台嫁接了前台和后台之间一些可复用的模块化单元,将常用信息基于底层数据预先模块化制订好,这样前台使用时就不需要再去后台采集并处理基础数据。例如,银行业务部门通常会用到客户标签和分析报表数据,将其做成通用的数据服务和产品,能快速调用并灵活拼装,提升工作效率。
去年以来,随着ChatGPT等AIGC应用持续火爆,生成式AI正成为各行各业的新宠,也被业内视为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器”。
周宁人对记者表示,AIGC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中拥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全球范围来看,金融等产业至少有40%的业务体量可以通过AIGC来实现。
她举例说道,客服方面借助AIGC能够更加智能、互动更实时,欧洲一些银行已经在尝试这一模式,这将对我们的呼叫中心、远程银行等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另外,AIGC能够赋能客户服务团队,提升服务效率,相当于为客户经理配备了一位“副驾驶”,在其“驾驶”过程中给予导航指示,快速提高新手客户经理的“上路能力”。目前国内银行已在推进这一方面的应用。
告别“跑马圈地”时代,银行如何把握发展机遇?
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在存量市场中寻找增量已成为业内的共识。银行可以从哪些维度去思考转型,从而更好地把握发展机遇?对此,周宁人也向记者分享了自身的看法。
首先,“跑马圈地”获客的时代渐行渐远,对于银行而言下一阶段更重要的是深耕细作。“现在争抢的是客户钱包份额,也就是从拓展市场变成围绕客户深耕。这就需要银行内部组织更紧密合作,将差异化服务做到位。”
其次,降本增效非常重要。“市场利率整体下行给银行的成本效率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过去很多年我国银行业都是在做‘加法’,很少做‘减法’,所以我们需要去看看哪里可以‘减脂’,然后把‘肌肉’再做强,这里面有很多可以改进的空间。”周宁人向记者举例说道,银行每年在科技领域都有大量的投入,如何让架构更集约、排布自建和外包的关系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成本和效率的平衡。
再次,银行需要瞄准并抓住一些新的机会和增长点。周宁人表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这些主题都孕育了很大的市场机遇,也是过去需求还没有被充分满足的一些领域,需要加码创新来把握新的增长点。
最后,提高组织的敏捷能力也很关键。当下银行面临的挑战不同以往,应对过程中更多需要多部门协调合作,而非仅靠业务骨干冲锋陷阵。如何提升企业敏捷能力,让部门间沟通、决策、传导的链条更敏捷高效,这是值得思考的组织转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