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上海交大陈方若教授“茶道对话”:聚焦智造、共话中国制造未来与路径

(本访谈收录于《灯塔企业高层访谈实录》第八期)

过去30年,中国制造书写了一段高速增长、产业升级、拥抱全球的巨变史。在全球制造业步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新纪元之际,一批卓越的中国制造企业正秉承开放创新的视野,推动中国式数字化转型征程,共同定义中国制造领跑未来的成功路径。

 

从“跟跑”到“领跑”,头部企业已改变独善其身的“城主”模式,成为了兼济天下的“链主”“生态主”和“平台主”,打造了多元化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身处“产学研用”多方合力并举的交汇点,中国制造企业正在以大破大立之精神,推进规模化数字化转型,利用前沿技术产生的突破性影响,构建独具中国特色的转型故事和智造品牌。

 

近日,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侯文皓受邀参与由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院长陈方若教授主持的 “茶道对话”专题节目。两位专家就中国制造30年巨变及其成功之道展开了探讨,并一同展望了中国制造的未来和路径。以下为编辑后的对话实录。

——————

陈方若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院长

 

侯文皓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

——————

 

做大做全,走向世界

陈方若:在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成立5周年之际,想跟您聊聊“中国制造”这个话题。过去30年,中国制造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产品代工厂逐渐成为世界工厂。这30年的发展对我们国家和未来意味着什么?

侯文皓:很高兴接受陈院长的邀请。的确,中国制造业在这30年间发生了巨变。从体量上看,规模扩大了至少20倍;从品类上看,我们差不多有200多个工业产品的产量为全球第一,新能源等行业也遥遥领先。此外,我国工业体系拥有40多个大类、200多个中类,以及600多个小类,覆盖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品类;也就是说,我们是唯一一个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制造国家;从互联互通上看,全球30多个国家的第一出口国是中国,6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是中国,毋庸置疑,中国跟世界的联系正变得愈发紧密。

 

多元生态,兼济天下

陈方若:在走访很多企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相较于单一的传统制造业生态,智能制造的产业生态更加多元。请问侯老师,新的制造生态有哪些新的要素,它们都发挥着什么作用?

侯文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在业内,我们称头部领先制造企业为“带头大哥”。这些“带头大哥”以前主张“独善其身”,把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降低库存、提高质量视为最终目标;现如今,他们正在倡导“兼济天下”,推动生态圈的多元化发展。中国的消费者和客户非常具有挑战性,因为他们不仅问制造商要质量、要价格,还要求尽可能缩短交付周期。在这种客户倒逼的情况下,这些“大哥”也在从“城主”走向另外几种多元生态:

一是“链主”:即在上游对接多层级供应商,下游对接仓储、物流、渠道,甚至在售后端链接客户;同时,他们会建立一个能够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利益分担、共同决策的平台,更好地服务终端客户。

二是“盟主”:亲眼目睹新兴技术在运营中的应用后,“带头大哥”可以起到“盟主”的作用,将研究院、大学、技术供应商链接起来,形成“产、学、研、用”这一生态体系来孵化、试点和落地先进技术,使其快速产生效益和价值。

三是“平台主”:由于企业普遍需要工业互联网平台来打通端到端价值链,在各个价值点之间实现串联。企业在做价值链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过程中,既能在自身主营业务之外找到新的价值池,又可以赋能其他企业,从而实现双赢局面。换句话说,工业互联网数字化业务能成为企业对外赋能的第二个增长曲线。

 

中国路径,规模转型

陈方若:您作为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在世界范围内走访了很多企业。请问哪些案例最能说明不同国家、不同区域在智能制造路径上的差异?

侯文皓:我分国内外的情况来说吧。国外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往往建厂较早,很多都是百年老厂,所以,他们通常会花点时间来思考智能制造的潜在价值。根据我的观察,很多西方跨国公司对工业数字化转型采取的是改善、改良的态度。也就是说,他们会选择导入一些数字化精益用例,从而提升组织运营的效果和效率。整个过程由业务驱动,通过选择和应用合适的技术,让核心的一线组织来实现业务价值。

国内的数字化转型往往会在短时间内经历一个“大破大立”的过程。以国内一家世界级工厂为例,人口红利减少、招聘难、培训难、激励不足,以及人才流失等挑战从内部牵动着企业的神经。而且由于这家企业是“链主”,供应链端的波动会极大影响产品的交付和质量。与此同时,消费者对“客制化”的要求日趋严格,持续要求缩短交付周期,并增加交付量。 面对内外部挑战的掣肘,这家企业在诊断出业务问题后,在业务层面扎实部署了二十几个数字化和智能化用例,并依托人力透明化等数字化工具,大幅缩短了招聘时间和培训时间。此外,他们还搭载了供应商质量云来预判供应商的质量问题,甚至借助人工智能NLP(自然语言处理)来进行根因分析和问题解决。企业的上述举措在业务层面效果显著: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内,他们成功实现了降本增效。

结合中外案例,不难看出,中国企业正在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路径。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政府支持性举措的不断推出,中国灯塔企业将面临更多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在大破大立中不断推进数字化转型进程。

 

灯塔照耀,智造无忧

陈方若:我们在调研灯塔工厂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态化方面进行了全面布局。结合我们国内外灯塔工厂的实践,您对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跟趋势有什么看法?

侯文皓:我想陈院长可能也看到过无忧工厂,或者黑灯工厂。黑灯工厂其实是最高层级的智能制造工厂,即便是在熄灯的状态下,整个生产运营也能持续进行。根据李杰教授的说法,拥有无忧工厂的企业能够做到设备无忧、人员无忧和质量无忧。以一家消费品企业为例,他们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迈出了重要的五步:

第一步是精益化,也就是实现多数业务流程、物流流程和工艺流程的精益。精益化能为数字化和自动化奠定好智能化的基础。

二、三步分别是自动化和网络化。自动化能够提高很多物流和生产工艺的效率,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网络化则旨在监督和反馈生产过程中的温度、流量、pH值等快消品中常见的质量参数。基于由传感器、SCADA和MES系统构成的网络,数据能被实时传输到背后的中控室,由中控室的员工负责监督。

第四步是数字化,即对pH值、温度、流量和成品抽检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数字化赋能的SPC工具,在中控室对数据进行监控和调整。

第五步便是智能化,在问题发生前便根据大数据建模,了解问题根因,并在前端实现闭环解决。

未来会不会有更多黑灯工厂?我想答案是肯定的。生成式AI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形机器人也在不断突破物理劳动的极限。我相信,智能化的发展未来可期!

 

侯文皓:我一直很推崇“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态度,我们既要抬头看天、看未来,同时也要扎根现实去做一些实际的事情。我也特别期待行研院能够走入更多灯塔工厂,到更多先进企业去看一看我们总结出的案例,从实践中提炼理论,帮助众多的制造人。最后,再次感谢陈院长的邀请。

 

原采访来自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公众号。